低代碼(Low code)/零代碼(No code)平臺:是一種快速的可視化軟件開發方法,在應用程序的開發過程中個,除了開發周期大大縮短,還可以讓更多人,甚至沒有書寫計算機代碼的用戶參與進來,從而將重點專注在發揮專業知識和提升應用程序的功能方面。是目前,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數字化轉型中都在關注的技術趨勢。
低代碼/零代碼平臺并非本世紀才有的概念。為加速軟件系統開發進程,使其能夠惠及更多領域,早在1980年代,IBM以及一些機構開始考慮一種更為快速的計算語言,方便更多人使用計算機,創造更多價值。2000年前后,出現了VPL(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 可視化程序設計語言)的概念,VPL允許使用視覺表達式,文本和圖形符號的空間排列進行程序設計,用作語法元素或輔助符號,這正是低代碼/零代碼的早期理念。Mendix、Outsystems、Salesforce等一批最早進入低代碼市場的公司,在VPL概念提出期間,先后成立。
從本世紀初到2010年代,企業機構進入了一個更加全面的數字化階段,開始淘汰整個部門中所有依賴手動操作的工作。電子表格和數據庫逐漸被無縫的、可隨時調整的數字符化工作流程所取代。各企業機構都希望通過成功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提高運營效率、節約成本和提升客戶體驗。
2018年是低代碼/零代碼概念進入公眾視野的重要年份,兩家頂級的低代碼/零代碼平臺供貨商,OutSystems和Mendix分別被高價收購,資本的預熱引發了更為廣泛的關注。
大型科技公司紛紛參與進來推出自己的低代碼/無代碼項目,Google認為,低代碼/零代碼是軟件行業未來10年的大趨勢,將引起下一世代的技術變革,于是有了它的AppSheet。Microsoft則稱其為“Next Big Thing“,2019年推出了新的低代碼快速開發平臺----Power Platform。
數字化轉型是生存關鍵
“2019年爆發的COVID-19全球疫情對數字化轉型項目的進程產生了大規模的影響。無數嘗試努力維持現狀的企業機構終于發現,全球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疫情不僅使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加快了幾年,而且還讓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地點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員工已回到了辦公室辦公,但73%的工作者希望能夠靈活辦公。“Mendix公司CEO Tim Srock表示
Mendix公司CEO Tim Srock
根據普華永道資料,60%的高管認為數字化轉型是2022年最關鍵的經濟增長因素。BCG最近的一項調查也指出,80%的企業機構準備加速計劃中的數字符化轉型進程。
然而,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十分高昂。IDC預測,2022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將達到1.8萬億美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8萬億美元。
企業人工智能軟件行業知名公司C3.ai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Thomas M. Siebel曾說過: “自2000年以來,超過50%的財富500強公司被收購、兼并或宣布破產,而且這種情況還在繼續。這種大規模的‘滅絕’事件絕不是無緣無故發生,而引起這場 ‘滅絕’的原因就是數字化轉型。相反,具有新基因的創新企業,比如亞馬遜、Meta(原Facebook)等,在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數字化轉型的難度也很大,70%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未能實現目標。”Tim Srock表示
盡管如此,企業深知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領先推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的收入增長是轉型落后企業的1.8倍。正確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機構能夠持續不斷地創新、快速調整戰略并做好應對市場競爭的準備,這些都是提高企業營收收入狀況的關鍵。
制造業:低代碼正在引起變革
根據Mendix公司的調研,制造業排名前三的低代碼生產用例依次是點對點共享應用、連接車間設備以及與現有商業軟件的整合。在疫情期間,制造商主要使用低代碼連接外圍設備并協助物流和質量評估。目前對低代碼需求最大的部門是IT(50%)、生產工程(43%)、產品設計以及質量控制。通過與IT和OT的連接,低代碼還被用來加強跨領域、跨學科和跨地域的合作以及對物流運輸和供貨商的可控性(64%)。
一些制造商使用低代碼取代內部老舊的質量或制造流程控制系統,更多制造商則使用低代碼緩解供應鏈問題。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公司的老舊系統并不滿意,這與39%的受訪者表示需要明確低代碼可與遺留系統整合的情況相一致。同時,大多數受訪者(63%)已使用低代碼來緩解物流運輸和供應鏈問題。
在制造業中,低代碼正在從輔助技術變為主導技術。
亞太地區企業都在積極進行自動化部署
“企業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靈活和迅速地做出反應。這意味著我們沒有理由再拖延新技術的應用,而這些技術恰恰是有助于數字化轉型、未來的業務增長以及未來工作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智能自動化已經成為一項顛覆性工具,以支持工作流程的數字符化、混合工作安排模式并提高運營效率。” UiPath北亞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鄒作基表示。
UiPath北亞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鄒作基
根據UiPath委托IDC進行的一項新調研,自動化在亞太地區(含日本)的推動力正在加速。67%的亞太地區(含日本)企業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增加了自動化支出,并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增加投資。到2025年,約60%的亞太地區(含日本)企業將擴大或實現全企業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部署。
同時,亞太地區(含日本)的智能自動化軟件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55億美元,凸顯出軟件自動化在未來幾年的巨大潛力。如今,超過90%的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企業強調他們將重點轉向智能流程自動化(IPA)。
另一方面,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也促進了自動化支出的增加。在IDC的調研中超過30%的受訪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將實現ESG和可持續性發展用例的自動化,遠超2022年的13%。
盡管自動化的未來充滿希望,但許多企業在實施全企業規模的自動化計劃時面臨著無數潛在挑戰。全球全職自動化開發人員的短缺預計將從2021年的140萬增加到2025年的400萬。
以平民為主導的開發以及全面的培訓和發展計劃是企業彌補這些自動化差距的關鍵。” 鄒作基強調
44%的亞太地區(含日本)企業已經有非IT領域的員工參與自動化工作,而39%的企業計劃未來三年實現這一目標。
小結:
《認識數字化轉型》一文的作者Thomas M. Siebel曾說過:“自2000年以來,超過50%的財富500強公司被收購、兼并或宣布破產,而且這種情況還在繼續。這種大規模的滅絕’事件絕不是無緣無故發生,而引起這場‘滅絕’的原因就是數字化轉型。相反,具有新基因的創新企業,比如亞馬遜、Meta等,在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對很多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陣痛“不可避免,需要從上到下的共識,共同努力和決心,低代碼/零代碼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陣痛”,從而讓大大小小的企業找到更加合適的生存空間。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