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均承諾盡早實現碳中和,美國和歐盟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作出了“3060“碳中和承諾,即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東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碳中和時間表設置在2050年,比較激進的國家如烏拉圭承諾在2030年就要實現碳中和,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承諾的時間亦在2035年左右。
全球各地,在很多領域均發起了“減碳“行動,特別是針對那些能耗大戶。擁有全球最多算力,最多數據中心的美國,目前,其數據中心占全美電力消耗的3%,如不加限制,這一比例在未來20年會上升到15%。擁有全球最多5G通信力的中國大陸,雖然目前5G基站占全國電力消耗約1%左右,但按照目前趨勢,預計到2026年,5G基站耗電量就會上升至占比2.1%。愛立信的報告顯示,移動網絡數據流量在過去10年成長了近300倍,我們在享受5G、AI、大數據帶來各種便利和進步時,每個字節的數據消費,背后對應的也是不斷攀升的能源消耗。僅僅2021年第三季,移動網絡單月的總流量統計達到了78EB,僅僅一個月的數據流量就超過了整個移動網絡截至2016年底前的流量總和。愛立信預測,到2027年底,全球移動網絡總流量將達到每月370EB。計算力和數據流量可以無限度地增長,但是能源卻不行。這是我們要長期面對的問題,需要用各種技術手段來控制算力需求和數據流量對能源的消耗,AI、新材料、軟件算法、技術創新都成為重要的工具。碳中和對能源消耗是做減法,但挑戰中也蘊含了商機,對相關業者來說很可能是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