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工業 4.0"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工廠的代名詞,但大家可曾聽過工業 4.1 與工業 3.5?難道這些數字只為標新立異?其實,就其基本教義來說,這是對于將人工智能 (AI)、自動化設備與大規模機聯網 (工業物聯網,IIoT) 技術應用于制造業,在程度及期許上有所不同的描述。AI 專家認為,真正的 AI 要具備調試、分析和學習能力,新技術需要創業家和工程師協力拉動需求;另技術采用從早期進入成熟須跨越斷層,信息不對稱和產能閑置將衍生共享經濟。
"工業 4.0"與前一代的本質差異在于:為自動化設備賦予智能、將單機作業串聯對話,最終以虛實整合系統 (CPS) 實現無人工廠 (關燈工廠)。不過,這只是站在生產線的觀點而言。有先行者主張在追求高產能的同時,不能忽視產品質量,智能制造必須進化到"零缺陷"(Zero Defects) 境界;因為顧客只會在意最終產品是否有瑕疵,不會在意工廠中的排程、機臺狀況,而這惟有仰賴經濟實惠的"在線實時全檢"方能達成。多了"市場面"的這一點考慮因素,就是所謂"工業 4.1"。
此外,如同前兩年本刊所探討:每家企業規模、可用資源和面對的產業環境不同,很難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行動綱領。行有余力、能一步到位者固然可喜,甚至有業者聲稱已直接跳升工業 4.5 等級;但過于"高大上"的目標對既有自動化、數字化不足,資源又有限的中小企業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不如采取"工業3.5"的混合策略與破壞性創新,從簡單處做起、打好基礎再朝智慧化轉型。回顧歷史幾次工業革命也都不是一氣呵成,亦非在某個時間點一蹴可幾。
"工業3.5"的核心在于人和智慧機械的互動,旨在借助 AI 強化人的機能,更須用心形塑公司治理精神。綜合上述,讀者可曾發現:無論哪種版本的智能制造,都讓智能機械的演進底氣十足,難怪今年臺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首日就顯得異常熱絡。最后,要建置完善 IIoT 容易遭遇無法兼容協作、亦無法使用標準以太網的麻煩,且須精準執行網絡設備同步、流量整形和準入控制,"時間敏感網絡"(TSN) 將是解方;與此同時,處理效能、用戶接口和安全性,亦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