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 與車載資通信 (Telematics) 是什么模樣?是導航,還是倒車或環景顯影?
智能車狂潮席卷天下,讓這些問市多年、看似稀松平常的應用脫胎換骨,重新成為車用領域的要角。事實上,ADAS 演變至今,與自動駕駛似乎存在巧妙的因果關系——若 ADAS 不夠精進,自動駕駛只是空談;反向思考,若無自動駕駛的雄心壯志做支撐,ADAS 恐將仍停留在十分陽春的階段。
在此猶如雞生蛋、蛋生雞的相依前提下,加速了卷積神經網絡 (CNN) 和人工智能 (AI) 等科技的發展,促使處理器運算能力與內存容量必須跟得上時代;而半導體高端工藝的成熟,對于智能車的勇往直前絕對是個好消息。它涉及的不只是單純芯片尺寸或生產成本,更關系到芯片運作的流暢度與安全性。例如,"內嵌閃存的微控制器"(eFlash MCU),就能儲存更多代碼以確認符合安全規范、建立防護機制,并允許空中傳輸 (OTA),通過無線網絡聯機來診斷、更新或還原控制程序,簡化維護作業與成本。
汽、機車的電動化,讓設計與測試、驗證的工程更形復雜;偏偏很多駕駛變量,不一定能藉由實車測試呈現;甚至有些給定假設的情境組合,根本無法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于是,能精準仿真 (Emulation) 及擬態 (Simulation) 的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工具,儼然已從輔助選項升級為"基本必備";而使用通過 ISO 26262 正式評估的開發工具,更是取得車輛安全完整性等級 (ASIL) 的必要條件。此類強制性的法規要求須有新的工具、流程和專業輔助,方可將"安全性"與"功能性"的驗證流程緊密結合。
此外,基于"系統級"的高質量及可靠度考慮,由信譽卓著的廠商提供參考設計,可免去元器件與產品功能特性匹配的麻煩及風險。最重要的是,車用領域是一個涵蓋車廠、電子、機械與資通訊,串聯傳統與創新的生態圈,其間成員的支持度與跨界合作績效,將會決定最終的成果是經典佳作,或是曇花一現?當多數人只將關愛眼神投注于那些顯而易見的閃亮星星時,本期《專題報道》將針對智能車現況、未來趨勢以及關鍵推手,做一全面掃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