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 (IoT) 可概略分為感知、網絡和應用三層,而無線傳感網絡 (WSN) 可謂是連結萬物的基石;從個人局域網 (PAN) 到廣域網 (WAN),相關技術亦如雨后春筍般生生不息。不禁令人納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的"通信標準"一個接著一個、義無反顧地竄起?甚至在傳統認知的產業聯盟陣營角力之外,就連私人企業,也勇于將自家獨規推上擂臺?當此百家爭鳴之勢,有哪些重要演進?應用情境為何?又是哪些標準較具競爭力,有機會在分眾市場獨占鰲頭?
ZigBee 可謂是最早具備 IoT 雛形的先驅技術之一,也因開放式標準與可支持眾多節點的網狀 (mesh) 網絡而名噪一時;但隨著網絡規模越來越大、涉入應用越來越多,逐漸衍生應用文文件散亂、不同芯片/設備無法順利互通的問題。雖然,這在某方面也為實力堅強的系統整合商帶來不少商機,但 ZigBee 聯盟仍決定從善如流,通過制訂應用層的通用語言來收拾此亂局。不過,蛻變后的 ZigBee 3.0 又遭指是邁向封閉的舉措,與它原本"開放式"的立案精神背道而馳。
偏偏,它又不像后起的 Z-Wave,誕生之初就明白鎖定"家電"圈地,擁有完整配套。有趣的是,因為 3GPP 對"窄頻"機器類通信 (M2M) 的錯失先機,加上區域性的應用需求似乎比預期中來得迅猛,也給了 SIGFOX、RPMA 這些特色企業絕佳的表演舞臺。至于最后能有多少市場胃納量和生存空間?還是得回歸到覆蓋率、裝置容量、采用成本及電池壽命問題。
為深入了解市場溫度,本期【專題報道】特別邀請重量級廠商,與讀者分享 WSN 應用范例,包括:一路伴隨 ZigBee 成長的廈門大洋通信;在節能網絡、路邊計費表和無人機擁有多項專利的綠創新科技;提供"智能商務整合"一條龍服務的亞旭電腦;RPMA 先行者仁寶電腦、動態導引系統廠瑞德感知,以及少數有能力客制微型化智能模塊的佐臻,皆為一時之選。
難得眾家齊聚,就來聽聽諸位先進的論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