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CompoTech China > 專題 > 專題報道 >
         

        工業4.0之應用篇 自動化≠智能化,創建跨界價值網絡是關鍵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6-05-11 11:32
        前言:
        消費端勢力崛起,促使制造業者不得不正視以下情境:一是供貨以「少量多樣」為依歸,產品生命周期大幅縮短;二是消費傾向多變,訂單可能瞬間涌入、但也可能迅速進入真空,市場起落劇烈。這些,都讓工廠智慧化如箭在弦,更被德國視為國家級戰略目標 (為Smart Product 的一環),尤以IoT與服務范疇為重,不只希望將智慧工廠 (Smart Factory) 打造成一個會持續自動優化的「有機體」,更把觸角延伸至上、下游,將所有價值系統橫向水平串聯,同時就特定領域做縱向垂直連結,雙主軸并進、精密控管進料到交貨的end- to- end 數字信息。
         
        以為電子商務正夯,制造業已是過去式?那可大錯特錯!美國為創造就業機會并重返制造領先榮耀,自2011年就力挺制造再起,陸續發布先進制造國家戰略計劃、先進制造伙伴計劃 (AMP) 與國家制造創新網絡 (NNMI) 等框架;其中新近出爐的 AMP 2.0,特意將「制造業資源如何有效匯集」列為重中之重。無獨有偶,中國制造2025亦放眼產品生命周期、系統架構和價值鏈三大面向,除試圖制訂機臺互連協議,亦積極擘劃基礎通用、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工業云服務、服務型制造、工業物聯網及工控安全等國際標準,待具體成果問世,勢將舉足輕重。
         
        西門子:設計、制造到售服,全程數字化
        身為工業4.0發起者之一的西門子 (Siemens),對此議題無疑有最切身的體會。Siemens PLM Softwar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乃明表示,德國普遍認為工業4.0是由「智能制造」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旨在利用資通訊技術和「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 等手段,讓制造業朝智能化轉型;新時代工廠將能自行運轉、零件與機器可相互交流,主要體現在「智慧工廠」和「智能生產系統」兩方面;前者著重生產系統、過程和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后者講究整個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及其他技術在制程中的應用。
         

        照片人物:Siemens PLM Softwar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乃明
         
        工業4.0涵蓋產品設計、生產規劃/工程/執行、售后服務等所有制造環節。梁乃明指出,透過建構CPS,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全部信息、制程每個步驟所需信息都可輸入系統,不僅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還能實現更靈活、智能的制造,并節約能耗物耗,迎合環保要求。他特別強調產品從設計到制造「全程數字化」的重要,意在貫穿企業研發管理和車間廠房的信息流,讓研發、測試、模擬到組裝一體化,避免淪為信息「孤島」。在數字化基礎上,引進其他新思維和高科技到生產過程中,例如:柔性制造、互聯網+、3D打印、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等。
         
        梁乃明認為,工業4.0不一定會為消費大眾帶來更便宜的產品,卻可買到更好的質量和服務;而制造業者亦需提高產品研發能量、加速產品上市。在此變革下,對「設計創新」的重視將超越生產流程,另上下游供貨商也須具備研發創新能力,以及與領先企業對接的數字化水平;甚至在生產過程可借助數字化平臺全球協作,生產高復雜度產品。今后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消費者決策將決定企業動向、甚至參與新產品設計;透過數字化方式,客制化產品與規模經濟不再互斥,同時滿足消費者的特性需求與企業的快速生產。
         
        梁乃明相信,這將為未來產業帶來更多靈活性和豐富性,有助拉抬整體產業水平,產業生態系統亦將更加完善。他指出,現今很多企業雖然已經模塊化,但各自還是獨立體系,沒有很好的承載平臺共享數據,尚未全面智能化;西門子基于自有 Teamcenter 軟件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系統——「數字化企業軟件套件」(Digital Enterprise Software Suite, DESS),作為制造業數字化的基石,協助企業搭建「制造資源平臺庫」,匯整所有工序并建立仿真體系——小到零件加工的模擬仿真、大到機器人融合模擬。
         

        圖1:西門子提供的是智能化的產品/生產生命周期,包括:合并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為產品的生命周期建立數字化平臺、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之間共享知識
        數據源:西門子網站
         
        工業4.0的愿景是在數字化企業平臺進行縱向和橫向全面整合,工廠、材料、產品全面智能化,形成一個自組織、自運轉的 CPS 與「機器社群」,當中成員能自動交換信息、談判、優化。西門子集團憑借雄厚的工業自動化和驅動技術基礎,借助Siemens PLM Software、MES (制造執行系統) 和TIA (全整合自動化) 產品,可筑夢踏實:以PLM實現設計和制造融合、MES實現拉式生產和準時生產、TIA實現廣告牌生產/混線生產/快速換模/連續流生產等,是少數有能力全方位整合工業軟件的供貨商。
         
        鼎新:工業4.0是一個「迭加」的過程
        同樣看重CPS、曾輔導無數制造業落實智能生產的ERP信息服務商「鼎新」則認為,工業4.0關注的不僅企業內部的設備自動化,更擴及企業間價值網絡的智能制造、消費和服務互聯網、乃至人際網絡大范圍整合。這是一場由消費者所趨動的產業革命,而非由新技術發明而催生,因此整合現有物聯網、智能機器人、大數據及云端技術等成熟應用,讓「大規模個性化商品」得以現代生產技術問市,才是工業4.0真義。它非單指工具、產品或技術,而是一個「迭加」過程、一種具體實踐手段。在互聯網競爭態勢下,無法互聯重組的企業,將成生態圈的孤兒!
         
        鼎新E電子事業部總經理潘泰龢揭示「智慧工廠」愿景在于:1.隨需而制——少量多樣、零庫存、快速達交;2.智能制造——創新營運智能排程、零停機待料,從規劃、投產、監控、質量驗收及出貨,減少營運成本浪費;3.增強營運核心——若無法產生利潤或具體提升競爭力,則是無效措施;4.節能永續——制造理念被認同的產品。他進一步說明,要穩住和開拓市場競爭力,必須發揮1+1>2的跨界融合「綜效」,包括與電商全通路接軌,以掌握創新商業模式契機;未來具備「隨需而至、隨需而制」能力者,最終將擁有消費者。
         


        照片人物:鼎新E電子事業部總經理潘泰龢
         
        潘泰龢指出,互聯網運作顛覆原先商業運行秩序,若能借助網絡鏈接、組合企業碎片化資源,運用各種技術與平臺串接生產、消費兩端,縮短供需距離并重構雙方關系,將是決定企業重生的關鍵時刻。真正的智能生產有賴銷售端數據準確性,以及生產資源的實時供應;欲達成「提升營運核心競爭力」,必須回歸如何精進營運本質。工業4.0是一條漫長的革新之路,企業不太可能在初期就投注大量資金在新廠建置;但傳統工廠欲尋求升級,在設備自動化、數字化、聯網化的整合過程將充滿挑戰。實體生產速度越快,更需要精密的運籌計劃。
         
        資源分配的優先排序、信息串流、生產排程、工程變更等問題,皆需全面規劃以優化產銷流程。因此導入前,鼎新強調須對業者進行需求盤點,了解缺口為何?營運重點是否與缺口一致?與競爭對手是否存在落差?后依其營運流程及智能化程度分成L1人工電子化、L2半自動化、L3全自動化、L4智能化等四等級,就評量結果解讀需求者的領先/落后項目,給予建議、并確立目標達成指針和監控預期成效,提供「智能制造一體化價值服務」;讓企業在轉型自動化、智慧生產到智慧互聯的同時,建立找瓶頸、尋原因、給建議、建衡量、續追蹤的系統方法。

         
        圖2:鼎新累積三十年成功運作案例,轉化成智能制造的一體化價值服務模式
         
        面向互聯網+工業4.0新時代,鼎新2014年就開始布局「智能制造、全通路零售、微企互聯網」三大戰略方向,協助用戶創造「應用價值」;并于2015年升級成「一線、三環、互聯」戰略——「一線」指透過信息化系統,設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增進企業內部信息的通透度與效益,以「通企業之能」;「三環」指構建供應鏈互聯網環、銷售鏈互聯網環、微企鏈互聯網環三大環,向外拓展云端應用;最后經由「互聯」,實現產業資源共享與協同。該公司T100企業智慧云平臺即為代表作之一。

         
        圖3:鼎新實現「智通天下」的發展路徑:一線、三環、互聯
         
        研華:呼朋引伴,結盟構筑生態圈
        有別于平臺供貨商的 Application Ready 準系統策略,主張「智聯工廠、智能設備為工業4.0雙引擎」的研華科技,挾著擁有逾 6,000 種廣泛產品優勢,在2010年便立志成為「智能地球的推手」;近年更不斷強打 SRP (Solution-Ready Package) 意象,直搗客戶端「最后一哩」的實務應用。該公司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蔡奇男以「順勢而為、大勢不可違」來形容工業4.0的義無反顧,因為若無法全程嚴格把關,其間一旦出問題,企業必須付出更大代價來解決;加上網絡推波助瀾,「互聯網+」的客制型態蓬勃,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運算已勢在必行。
         

        照片人物: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蔡奇男
         
        比較不同地理區的工業4.0概念,蔡奇男歸納出幾項共通點:1.涵蓋現場OT、IT到DT (Data Technology) 的數據整合與關聯分析;2.技術只是手段或過程,競爭力才是最終圣杯——這點與前述信息服務商的觀點不謀而合,品牌企業和大規模生產的代工廠為市場兩大推力;前者基于質量和交期考慮,后者需要精準數字化管理及計算以彰顯效能,而如何將現有設備升級并改造,并提煉數據價值和分析將是首要課題。為此,研華提出六大模塊因應:設備自動化、設備監診與效益優化、機臺監診與預防保養、MES整合及生產履歷、廠務能源管理、廠務環境監控。
         
        蔡奇男解釋,具備自我管理、學習和連網能力的設備,才稱得上「智能」二字;他建議設備廠能主動關懷、協助老客戶布署連網,甚至新辟設備服務的營運模式。研華冀藉由開放多元智能控制系統、組織 WebAccess+ 會員聯盟、產學合作與培育人才,協助產業無痛升級;因為工業4.0牽涉到許多技術融合,需要群聚效應共襄盛舉。但它并非大廠專屬品,經由共享經濟,即使是資源相對缺乏的鐵皮工廠也能參與。當務之急是厘清為什么要做?從何處著手?蔡奇男分享,最好先找出關鍵問題及根源,并設法解決,不要急于東拼西湊,以免形成另一困擾。
         

        圖4:研華相信,儀表板是最佳可視化呈現方式
        數據源:研華網站
         
        從自有 WebAccess 監控軟件出發,研華據以擴增智能儀表板、開放式接口等功能,再予以標準化打包成中間件,慢慢形成物聯網應用平臺,可提供超過 150 個開放接口供聯盟伙伴使用,只要將設備連上網絡,該平臺馬上可自動偵測、展開溝通,并將設備配置、數據庫主動上傳云端。目前繼續朝與大數據數據庫整合、分析的方向前進,為商業用途及機器學習暖身,希望協助系統整合商將營運模式從「項目式」轉為「常態服務」。該平臺內建多項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API),方便整合外部軟件,另有整合開發環境 (IDE) 工具,可拖拉式簡易操作,降低開發障礙。
         
        Universal Robots:專注本業,整合交由第三方加值
        有標榜整合服務、相對就有選擇專注技術本業者。于2005年創立、為「協作型機器人」先驅的 Universal Robots (UR),致力讓機器人技術走進中小企業。該公司亞太區總經理 Shermine Gotfredsen 表示,工業4.0說穿了,就是推行「智慧工廠」,透過物聯網和服務網絡,仿真人們與系統在實體世界的工作狀況;理念雖好,但如何落實?要花多久時間?才是重點。他指出,在亞洲往往始于自動化 (特別是東南亞),與工業機器人的協同工作已成普遍共識,不過仍在「學習階段」。
         

        照片人物:Universal Robots亞太區總經理 Shermine Gotfredsen
         
        UR相信,要成功導入工業4.0,必須先從積極布署機器人和自動化制程開始。就他們觀察,相較于歐美工業4.0已起跑,亞洲有待急起直追、讓制造業者愿意邁開自動化的第一步。隨著科技推陳出新,Gotfredsen 主張制造業應重新視人力與機器之間的關系,兩者并非對立取代、而是可協同作業;尤其是符合 ISO / TS15066 安全規范的設備,更容易與人們在同一個工作空間中共處。該規范為2011年公布的 ISO 10218 「工業機器人安全要求」標準補充,聚焦于「協作型」機器人,協助系統整合商在安裝時進行設計與風險評估,包括分析身體各部位在機器人速度、壓力及沖擊下的疼痛門坎,找出人類與機器人的安全互動方式。
         
        UR是 ISO / TS15066 安全規范的起草者之一,強調產品具備八項可調式安全功能:關節位置與速度、TCP位置、方位、速度與力道,以及動力和機器的電力,符合該規范四大要求:1.安全等級的受控制動;2.可由人直接操作引導動作;3.警戒區域動作調控、自動減速;4.在一定范圍內,機器人的力道和功率應設限。Gotfredsen 說明,機器人只是協同應用之一;從社會效應思考,UR協作型機器人可承擔風險且容易掌控,尤其適用于智慧工廠,可與人類工作環境互補。這些輕量級的小型機器人為工作者提供彈性,易于在短時間內移動與重置。
         

        圖5:UR協作機器人手臂沒有惱人噪音,且無需安全防護裝置
         
        UR主要產品為六軸關節機器人手臂,依負重及工作半徑不同,共有 UR3、UR5、UR10 三款,具備多個I/O,易于與外部機械無縫整合,填補全手動裝配與全自動生產線中間的空白。操作簡單且無需編程經驗,一般技術人員均可操作,特別適合小規模生產,或工業大廠導入先進制程前的試產作業。此外,UR機器人可全天候在沒有燈光的生產環境中獨立工作,過程中無需人力監管。問及跨平臺溝通問題,UR表示他們只專心于開發、制造機器人工作,至于系統整合工作,則交由經銷商提供加值服務。
         
        結論
        「制造業服務化」已是眾望所歸,與通訊網絡結合、打通產銷經脈的「系統式」解決方案各據山頭、雄霸一方,「制造信息可視化」地位日隆。過去,要改善工廠制程,多仰賴人力觀察和分析,如今則是倡導將自動感測數據以類似汽車儀表板的圖像呈現,讓所有信息一覽無遺,便于管控。于是,把制造的物理現象變成IT行為的CPS正大行其道,但如何將亂無章法的分散數據,經過適當組織 (organize) 成有用信息才是精髓所在;單是把一堆不明究理的龐雜數據丟到終端,若輸入的是垃圾數據,也只能獲得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結果。
        以前要接取網絡信息只能枯守在計算機單機前,現在已能透過手機等行動裝置遠程管理;而物聯網的來臨,更進一步將網絡的單一節點推向異質技術整合,也讓資安和隱私備受關切。在享有便利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商機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或分秒必爭?工業4.0非一蹴可幾,從本期一系列專題訪談發現,各家大廠不約而同將幾個關鍵詞掛在嘴邊:客制化、實時性、物聯網、生態圈、跨平臺、異質整合與全流程數字化,或許正為工業4.0給了精辟批注。至于要選用組件、平臺或直接從「幾近成品」切入,端視個別需求和資源秉賦而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不卡|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黄色网站软件app在线观看免费| 曰曰鲁夜夜免费播放视频|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三级黄色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www.亚洲成在线|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成人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网站| 182tv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内自产拍自a免费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日韩激情淫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免费观看AV深夜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久久青草91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