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相機模塊激發電子產業新產品契機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3-06-01 00:00
        前言:
        手機相機初期市場在畫質、分辨率的苛求度上遠不及數字相機要求之深;此一額外的成本雖使手機制造商對于相機的引進頗為遲疑,但在行動電話服務業者擴增服務內容和增加流量的訴求,以及產品差異化的必要性要求下,不得不積極尋求成本低廉,在地支持完善的相機模塊供應來源。

        作者:王沐光

          跨入電子產業的最大問題并不完全在技術開發的障礙,如何挑選兼具高成長和具備龐大市場的產品,已經愈來愈困難。在九○年代末期之后,這種困境特別明顯。不少業者被迫選擇走向行動電話手機,尤以Notebook制造商最具代表性。手機和Notebook的關連性并非十分強烈,特別是PC業者缺乏無線通訊的能力和經驗,惟在市場比人強的態勢下,不得不為。PDA是另一個典型的代表產品,或許和Notebook的同構型較高,出貨量卻遠不及手機。為了維持公司開發新產品的原動力,還是得奮力而為。  

        日本業界并未掌握全面性優勢
             日本業界在手機相機上,依然享有十足的優勢。拜消費性光學產品獨步全球之賜,自可承襲來自數位相機的競爭優勢到手機上。擅長輕薄化的日本業界,對于相機內建在手機上,自然是得心應手,無人能與之匹敵。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無線行動通訊服務最早跨入多媒體服務,以I-Mode為代表;亦是全球第一個實施3G服務的國家。日本手機制造商已相當熟悉影像在手機上的應用,包括軟件、芯片界面處理以及服務內容的提供。日本業界在手機的主動組件上,如RF、基頻、媒體處理器上,難以和歐美勢力抗衡,取得領先的地位,在LCD與相機模塊上,卻擁有絕對的勝算,甚至凌駕歐美之于主動組件的相對優勢。手機大量地引進相機,有助于日本勢力在手機上的延伸,亦可增加相機產業的收益。然而日本業界在此市場上,并非無懈可擊;成本高昂和極度強調影像的高品質,對客戶的支持服務不夠彈性,亦難以面面俱到等現象,恰好留給臺灣業界得以充份發揮的空間。完善的支持服務,合理的價格以及可接受的影像品質,成為臺灣業界最佳的立足點,正好區隔了日本擅長的領域。
        手機用相機的技術和市場時機漸成熟
             手機是否需要內建相機,曾經存在不少爭議。從技術觀點,在已經很狹小的手機內部空間再擠入相機模塊,對于手機的體積和重量都是負面的。再者對于處理能力有限的基頻微處理器、內存容量以及耗電量等,均是不少的負荷。從實用性的角度,影像的應用尚未蔚成風氣,并非人機界面所必需,能否成為主流產品大有疑問。整體而言,相機的內建應屬于利基性市場的見解偏多。2000年首次出現內建相機的手機,并非引起太多的注意和討論,視為噱頭的氣氛十足。爾后的兩年發展,各種主各觀因素條件逐漸成熟,內建相機的手機機種將成為主流產品的主張已不再視為異類。

        內建相機的說服力愈來愈強,有多方性的因素在時機上已然成形:
        一、 手機面板彩色化已成主流趨勢
        手機若停留在單色,引進相機模塊就完全不具意義。所以相機內建蔚成趨勢先決條件就是面板全面性地彩色化,日本市場在2001年底時幾乎完成新機種全部彩色化;歐系手機于2002年開始大幅度地引進彩色面板,2003年成為主流。因此2003~2004年,正是內建相機布局的最佳時機。

        二、 創造手機新的輸入人機界面
        和早期的PC一樣,手機的發展至今都比較側重輸出界面,如語音、來電鈴聲的和弦化、下載圖案,以及LCD面板的高分辨率化和彩色化等。手機欠缺輸入界面,若能找到適合的技術予以建立起來,適可和輸出界面的應用做互補和互動,創造更多具實用性價值的應用。放眼所有的可能,以相機為不二選擇。
         
        三、 衍生行動通訊服務之價值
        在2002年之后,業界早已體認行動通訊服務必須強化數據傳送能力,方能創造更多的應用方式,促進消費者換機的意愿。依據各種分析報告均指出,換機市場將取代新用戶,成為手機銷售最大的來源。于是服務業者積極布建投資成本較低的2.5G,雖曾屢被懷疑其實際的數據傳輸效益以及消費者的接受度,如今疑云已經散盡,引進實用性應用以促進流量的大幅增加,擴充收益,是絕對必要的作法。相機提供的靜態影像,恐是次于語音和簡訊之最常用的人類感官溝通的工具,其流量卻要遠逾于前兩者。服務業者實找不出理由令配套的手機制造商排拒相機的引進。

        四、 相機模塊技術的大躍進
        初期引進相機不被看好的主因之一是畫質不好、分辨率亦不高。這是因為業界從無為手機用途設計相機的經驗,不少技術仍沿用自PC用相機,而非真正為手機量身訂制。在過去的兩年里,業界投注許多心力在手機的單一用途上,在感度以及耗電量上大有改進。如Sharp和三洋分別在CMOS和CCD傳感器,做了兩次改版。下游之鏡頭以及封裝的廠商,亦發展出更高精密度的產品或制程,使相機的性能已非昔日阿蒙。

        五、 手機制造商欲掠奪數字相機在影像應用市場的主導權
        現階段影像的應用大都圍繞在數字相機上。數字相機的日漸普及,壓縮了如掃瞄器等的發展空間,但造就了彩色打印機市場擴大的新契機。手機引進相機之后,拜其總出貨量10倍于數字相機之賜,即使滲透量不高,需要量將輕易凌駕在數字相機之上。手機制造商因而可在數字影像市場和技術上發揮更多影響力。以日本市場為例,在2002年,數字相機出貨量為610萬臺,攝影機為140萬臺,內建相機的手機為2,300萬臺,超過所有手機出貨量總數的一半。內建相機的手機市場需求遠逾數字相機和攝影機之上。以市場產值,手機的相機模塊平均單價要遠比數位相機低,分辨率和畫質也差很多。然而手機是隨身攜帶,且可在任意時間上網,和執行互動應用,是數字相機所不能及之處。短期內手機內建相機的應用和數字相機應有所區隔;惟隨著手機用相機模塊的分辨率和影像品質的增加,或許可扼殺低階數字相機之市場。

        六、 市場的激烈競爭
        手機市場龐大,使得市場競爭之激烈超越其它產品。每家業者除了在營運上追尋更有效率的經營,以降低成本,增加獲利之外,更亟力苦思在產品差異化上下功夫。相機模塊引進的初期,市場狀況不明,手機制造商幾可暫持觀望態度。如今市場能見度已大為提高,行動上不能再維持保守的作法。尤其手機模塊從開發到驗證、量產,需要耗費6個月以上的時間,一旦有所遲疑將不利于新機種的市場接受度。手機制造商
        即使因成本增加,需額外投入資源以及不熟悉產品因素,而傾向被動的態度,卻也不得不因競爭的考量而得放手一搏。
        CCD重新為手機用途量身打造,提高市場接受度
             一涉及取像,影像傳感器始終是不能回避的最關鍵性組件。影響相機模塊成品性能好壞的因素很多,影像傳感器則扮演主宰的角色。在手機此一新興市場上,一般認為CMOS傳感器較適合。在CIF的草創階段,絕大部份的設計的確是使用CMOS傳感器。不考慮CCD乃是顧慮耗電量和成本的因素,業界在CIF模塊小型化和低耗電的處理上,確實較有把握。到了2001年下半年之后,VGA模塊技術漸邁入成熟階段,有能力供貨商亦在增加中,終漸凝造出VGA取像模塊可應用在手機上的有利形勢。VGA的耗電量無疑地會比CIF大,但因取像模塊的使用都是一時之間,而非如LCD面板隨時在待機或在通話中的長時間耗損,故耗電量大小的爭議性較小。因此嚴格地說,取像模塊畫素提升所引起的爭執,遠較LCD彩色面板從STN提升至TFT小。換言之,此時業界在相機耗電量苛求度的認知上有所改變,不如以往的嚴苛,遂而造就CCD重返市場的機會,在2002年下半年此趨勢更為明顯。
          
        2002年CMOS傳感器和CCD在手機市場上由市場區隔逆轉為競爭關系
          三洋早在2001年2月即推出圖框轉送方式(FT)的CCD,應用在手機用取像模塊,最低的被拍攝物體照度只要5lx。雖其高耗電量為業界所嗤之以鼻,卻迫使CMOS傳感器的業者不得不致力降低照度,大部份第二代的CIF模塊最低照度大致可以降低到5lx。但CCD在性能改善的余裕度上仍比CMOS傳感器高,在電力消耗上則有改善空間,遂使部份日本業者開始注意CCD在手機應用上的可行性。采用PT技術的CCD,較傳統上使用在數字相機和攝影機的行間寫入轉送方式(Interline Transform;IT)的電壓低,可達到低耗電的效果。由于FT的耗電量較小,電源電路的規模得以削減,模塊亦較易于輕薄化。
          
          繼CIF之后,三洋續推出VGA的FT式CCD,在畫素的大小和電壓上痛下功夫,前者可較原CIF組件減少30%,并配合此一優勢結合電源的新設計,使耗電量為90mW,和CIF相同,并和其它業者所推出的同級CMOS傳感器相當,一舉掃除CCD的傳統劣勢。在取像模塊的體積上,亦比過去減少三成至四成。CCD在耗電量以及體積改善上的大有斬獲,終扭轉CCD不得其門而入的現象。尤有甚之,在2002年下半年之后,CCD在畫素尺寸的縮小幅度驚人,使得百萬畫素手機用相機模塊成為可能。在CCD連本改良的動作下,使CMOS傳感器倍受壓力,必須在維持價格優勢下,大力改良性能。原本市場重迭性不高的CCD和CMOS傳感器,終在手機市場上產生較微妙的競爭關系。

        業界對CCD和CMOS傳感器的認知已有大幅改變
             影像傳感器最重要的性能比較點,大致涵括了畫質、模塊的耗電量、成本以及輕薄化的程度。在手機的應用上,得另注意高速移動時是否會造成影像的歪斜。在過去兩年,無論是CCD或CMOS傳感器都有全新的發展。在影像品質方面,CMOS的畫質原被視為拙劣,在制程不斷地改進之下,噪聲已明顯地抑低,而提高了畫質,甚至部份產品已不在CCD之下。在耗電量上,對CCD不利,在設法降低驅動電壓之后,已漸拉低和CMOS的距離。模塊成本原以芯片整合度較高的CMOS占優勢。近年來包括日本小型IC設計公司在內的業者,紛紛引進可使用CMOS制程,但設計結構接近CCD的新組件,既可維持CCD的高畫質,又可透過CMOS制程達到高整合度。芯片的縮小和數目的減少不僅對成本的降低有利,對模塊的輕薄化,亦有俾益。由于CCD在畫素尺寸上比CMOS傳感器小,在高畫素模塊的小型化上,比CMOS傳感器更具優勢。所以CCD雖受制于芯片整合度較差的限制,卻可在此方面彌補過來,縮小兩者的差距。在移動時產生的影像歪斜方面,以CMOS傳感器的問題較為嚴重。不過在每秒15~30圖框的高速行進中,VGA分辨率的CMOS傳感器已無明顯的缺陷。
         業界刻正在VGA格式的相機模塊做更大的改良當頭,2003年持續推動跨入百萬畫素等級之模塊。回顧2002年秋,以至于2003年春,近半年的代表性供貨商的產品計劃,可發現兩大主軸的脈動。在VGA方面,CCD業者紛紛推出第二代產品,耗電量明顯比第一代產品減少,并直逼CMOS;感度方面亦大有改進,并有擴大領先CMOS之走向。在VGA等級CCD的主要供貨商將本自三洋、Sharp,應主打高階市場。CMOS勢力方面,模塊輕薄化已可被市場接受,現在最大的難題是如何進一步改良畫質和感度,縮小和CCD的距離;另一方面,得在成本的降低上持續努力,擴大和CCD的價差,穩住在低中階手機上的地位。CMOS大都來自臺歐美制造商,惟通路上,亦和歐系手機的關系較為緊密,勢必會利用在此通路上的優勢,區隔日本CCD的勢力范圍。第二個主軸動力將是更高分辨率,即Mega級畫素的追求,以擺脫VGA主流市場,創造前瞻性領先的地位,漸蠶食或者替代數字相機的市場。日本CCD的業者將成為此主軸的催生者,CMOS的領導者,如OmniVision亦將跟進。這股手機用相機模塊的競爭,不只是發生在傳感器上,亦將蔓延至相機后端芯片,即俗稱的DSP上。

        2003年邁入百萬畫素,CCD需要全新的設計架構
          手機相機模塊進入Mega級畫素,是技術上的另一個大考驗,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由于用途局限在手機上,相機模塊的大小原來就受到限制。模塊大小的最關鍵因素便是影像傳感器的畫素大小(或間距)。目前規則100~130萬畫素的傳感器大小為1/4吋,欲達此標準,畫素大小必須控制在3um以下。目前為止,只有CCD才能達到。CMOS傳感器的畫素大小,尚雖有3um以下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到100~130萬畫素,傳感器的大小應會比1/4吋大。在封裝和鏡頭設計上亦是一大考驗,必須考量厚度的要求。即光軸方向的尺寸,只能容許5mm~7mm。大有甚之,日本業界已規劃2004年邁入200萬畫素,挑戰度愈來愈高。
        在2001~2002年間,投入CCD開發最具代表性的業者為三洋,陸續推出CIF和VGA產品及其改良版。該公司系使用圖框轉送(FT)的技術,以取得兼顧感度和耗電量的有利位置,突顯相對于CMOS的差異性優勢。然而當畫素急增至百萬級時,FT方式未必是最佳的選擇。CCD占有率次于Sony和松下的Sharp,原本在手機相機上,傾向使用CMOS傳感器;在2002年秋之后,開始積極在CCD布局。
         
          Sharp采用圖框行間寫入轉送方式(Frame Interline Transform;FIT),并已使用在NTT DoCoMo的Mover SH251?,J-Phone之『F-SH09』和『J-SH52』手機上,FIT方式的CCD通常是使用在成本較昂貴的廣播專業用攝影機用CCD,這是第一回使用在廉價的消費性產品上。對感度要求極高的數字相機和攝影機,通常使用行間寫入轉送方式(Interline Transform;IT)方式。Sharp此舉像在各取FT和IT的好處。取像的構造和IT方式相同,電荷的儲存方式則和FT方式一樣,如此可兼顧高感度和低殘影。IT取像的構造使光電二極管和垂直轉送分離,使得光電二極管在每個畫素所占的面積比率降低,而提高訊雜比。Sharp引用FIT技術之后,1/5吋的CCD模塊的最低照度為2 lx,遠優于該公司1/4吋CMOS模塊的10 lx。IT方式比FT方式殘影少,在儲存部份設計一緩存器,使CCD的水平轉送和垂直轉送的電荷移動速度異步化。如此可使垂直轉送的速度大幅提高,可減少殘影混入的機率。在水平轉送速度較慢的這一部份,則可減輕由取像訊號轉變為訊號電壓時,造成基頻芯片在峰值處理的負荷,而可減輕殘影的機會,這種兩全其美的方法,同時會帶來負作用。IT方式儲存的取像畫素晶粒面積較大,FI的取像構造也比較復雜。
        CMOS傳感器急起直追,性能有待改善
             另一個CCD供貨商FujiFilm則沿用其Super CCD架構在手機上。畫素傾斜45度角之間距4.6um,1/7吋有效畫素為17萬,較一般業者所推出的11萬畫素為多,最低照度為5lx。該公司規劃130萬畫素,只要1/4吋便可達此水準。原投注CMOS傳感器在手機相機模塊的松下,在2002年改變作法推出35萬畫素,1/6吋的IT方式之CCD,并預定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1/4吋的130萬畫素。

             終在手機用相機找到可大力發揮的CMOS傳感器業者,開始感受到CCD業者反撲的壓力。尤其日系CCD業者,早具備垂直整合的完整產業架構,從產品開發到完成量產,所耗費的時間和資源都要比CMOS傳感器業者的單打獨斗具有優勢。CMOS傳感器最大的問題是畫素間距縮小的程度遠不若CCD,單位面積的畫素數不如CCD。因此當日本業界在CCD上,提高畫素的數目時,并企圖拉拔高畫素產品成為主流之際,相對地就等于為CMOS傳感器制造更高的門坎。CMOS的畫素具備多個晶體管,構造比較復雜,使得畫素間距縮小不易。在感度方面,CMOS亦較差,日本業界評估約落后CCD至少1年,幸好CMOS傳感器在耗電量上,依然比較優越。CMOS傳感器業者當前最大的努力目標,恐非一味追求高畫素,而是在既有的產品上再做改版,設法提高感度及其它光學性能。
             CMOS傳感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克服鏡頭、芯片以及封裝、測試的垂直整合問題。在收并Photobit之后的Micron以及STMicro等IDM,徑可直接利用專有的制程和生產線,提高了相對于專業IC設計公司的競爭力。領導廠商OmniVision雖是IC設計公司,多年的布局已掌握下游整合的若干資源。相對之下,其它規模較小的設計公司,如何跟得上競爭愈來愈激烈,變化愈來愈快的市場腳步,將是愈來愈嚴苛的挑戰。

        帶動芯片的新商機
          相機模塊的引進,不只是帶動傳感器的市場機會亦對后端影像處理芯片產生沖擊。手機不若PC加入新組件如此單純,不僅內部空間有限,基頻的處理能力大部份已被通訊部份占滿。支持新加入的相機模塊,畫素愈高處理愈是棘手。特別是手機制造商不諳相機技術,故無不希望相機芯片供貨商能夠一次解決所有技術問題。再者放眼所有手機RF和基頻芯片供貨商,擁有相機技術資源的僅有少數幾家,遂使得相機后端處理芯片的供貨商,擁有利基性的市場切入機會。小型的IC設計公司或許永遠沒有機會從事RF和基頻芯片的研發,卻可以憑借著設計恰如市場所需以及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的服務,以相機后端芯片打進手機市場。所耗費的資源和開發時間卻遠比RF或基頻芯片小多了。
          
          部份業者著眼于相機模塊實和LCD模塊有密切的輸入、輸出的相關性,因而亟欲將兩者的后端芯片做完整的結合,把相機的JPEG及其它處理電路和繪圖控制器、LCD界面一次做整合;亦即將手機的多媒體在同一顆芯片上,一次做解決,可以減少基頻處理的負荷以及和緩存器間的數據往返所帶來的延遲。推出此類芯片的供貨商愈來愈多,包括SeikoEpson、三洋、MediaQ和ATI等。MediaQ強調該芯片的超省電性,主要是從其公司的創業產品PDA用繪圖芯片的改版,轉為手機所用。ATI則是以繪圖引擎的卓越性能為號召。三洋和SeikoEpson在LCD控制器以及相機模塊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自然而然就會涉足此一市場。
          
        瞬間上億顆市場爆發量,但市場挑戰度將愈來愈高
          正如手機搭載彩色屏幕的比例所受到的關注一樣,相機在手機市場究竟有多少潛力,是正逢起步階段的一大疑問。從手機領導廠商Nokia在2003Cebit記者會上,公開宣示相機將為手機帶來更多的應用和服務,并直言Nokia將自2003年起大力推動搭載相機的機種,就可知道此一趨勢的勢不可擋,全球搭載的比率,各個證券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預測頗多,但大抵都預測2005年應有25%~35%。部份公司甚至二度上修預測值。罕有如此組件,能在短短的2~3年內,沖至上億個規模,瞬間的爆發力是令人振奮的。
          
          盡管市場潛力雄厚,并非每一個參與此市場的業者都可得利。手機相機的市場量大,自然容易引起注意,使競爭更加激烈。手機組件的技術和可靠度、性能的苛求度遠高于PC,臺灣業界若以PC的習慣作法,踏入此領域,必定空手而返。再者,手機短時間內出貨量極大,產能供應不具規模的業者,不易進入市場。未來CCD的產能若不幸過剩,勢必使日本業界開始轉移至臺灣市場,這些負面性的可能,必須列入評估。手機相機市場尚在萌芽,機會大好的同時也透露出更嚴苛的挑戰在后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fc2免费人成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99久久成人免费播放|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丝袜捆绑调教视频免费区| 亚洲an天堂an在线观看| 蜜臀98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免费|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下载 | 97av免费视频|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最新凸凹视频免费| 国产美女视频免费观看的网站 | 亚洲黄色一级毛片| 日本一道本高清免费| a级成人毛片免费图片|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残暴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免费在线观看黄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