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活動的快速推進已經使數字顛覆成為新常態。曾以安全、穩定而著稱的傳統行業已開始全面認識到數字轉型的規模、速度、范圍和影響深度。
因此,企業內部的數據庫呈現分化孤島趨勢,企業日益扁平化、協作化。數十年來企業成長所依賴的成熟業務模式被認為已經過時,而笨重的“一勞永逸型”基礎設施正在讓位于新技術。數字經濟時代,全世界的企業都在重新定義各自的業務。
新常態
當前的新常態是,企業客戶希望獲得顧客般的體驗,即在他們期望的地點、時間以他們期望的方式獲得個性化、量身定制的服務。今天的客戶需求決定了行動速度、快速變化的要求、定制產品等所有方面。客戶服務正在讓位于客戶體驗,而技術正是讓這一趨勢成為可能的背后力量。
從董事會到生產一線,提供顧客般的個性化體驗正在迅速獲得企業領導者的認可。現在,消費者的需求也是企業的需求。致力于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專屬服務的數字化企業正在努力迎合這種趨勢。
那么,技術是如何將服務轉化為體驗的?
現有的傳統IT基礎設施雖曾為許多企業和業務模式的建立和運行提供支撐,卻已經步履維艱。龐大、笨重、昂貴、僵化的“一勞永逸型”技術正在被軟件所淘汰。就像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消滅個人電腦那樣,軟件和混合云正在迅速取代數據中心。
“最珍貴的禮物”
隨著軟件取代硬件,企業IT部門重新獲得一樣寶貴的東西 —— 時間。
技術對工作場所的顛覆雖飽受爭議,技術解放和轉移資源的作用卻很少受到關注。技術不會束縛數字化企業的員工,只會賦予他們更多能力。通過淘汰不靈活、不可預測的傳統基礎設施,IT部門不再需要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基礎設施的運行和維護上,而可以更多關注如何為企業提供戰略性意見和建議。
技術有助于解放思想。傳統基礎設施是個別專家(例如獲得思科認證的專家)的專屬領域。相比他們所服務的企業,他們更關注自己維護的產品。此外,他們提倡并熱衷于對數據中心進行全面的模糊處理。
云和軟件沒有采用這種做法。它們提供的是一種復雜程度較低、更簡易的用戶友好型環境。這種環境對人員數量的需求更低,讓人員可以集中精力為內部客戶打造優質體驗,為企業開展創新和改良活動。軟件減少了對“封閉型”專家的需求,催生了一個“通才”時代,同時減少了運行、維護和擴展普通工作負載和應用程序所需的專業知識,體現了“拒絕封閉、擁抱開放”的原則。事實上,新型定制化體驗目前正處在方興未艾的階段。
即時滿足需求
超融合基礎架構具有簡單、靈活、可擴展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滿足客戶對定制化解決方案的需求和對顧客般體驗的期待,并即時響應和滿足經驗越來越豐富、要求越來越嚴格的客戶。憑借超融合基礎架構,突然萌生的新想法或新服務可以在幾天之內完成開發、試點和執行(不再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突發問題和緊急需求可得到即時的緩解和處理,甚至可以由客戶自行解決。一線服務的自動化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升級需求。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可以讓系統變得更加強大。憑借這些技術,系統可以主動針對即將出現的問題發出警告,進一步降低升級需求。隨著客戶情況的變化,自動化、分析和智能技術也將隨之演進,系統可以在每個階段預測并滿足客戶的所有要求。
傳統基礎設施的衰落
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正在加速上升,傳統僵化的基礎設施很難迎合這種趨勢。那些故步自封的技術就像舊時代的無畏艦,正在悄然落伍,被響應能力更強、更簡單、更靈活、更強大的技術所代替。
新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數字化企業的推動力量。隨著對數據的依賴程度日益上升,企業連接、存取、解析、管理和修訂數據的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隨著更多新業務模式的引進,復雜、混亂的數字領域對簡潔性和靈活性的需求將直線上升。為了適應這個由硬件、技術、軟件、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組成的數字“太陽系”,我們需要全面依賴簡單、安全、靈活的技術。
為企業的個性化做好準備
過去十年,客戶服務已經有所轉變,但這種轉變無法和客戶體驗的飛躍式發展相比。我們將推動客戶體驗的飛躍式發展,讓量身打造的前瞻性客戶體驗成為行業標準。
為了適應這種模式轉變,企業需要作出調整 —— 首先要重新評估、重新設計現有的技術和基礎設施,為將來做準備。
個性化體驗正在走向企業客戶。問題是,企業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