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學角度,可見光區域只是電磁波頻譜中一小段電磁波(光同時還有粒子特性)。假設我們的肉眼能夠像感知光線那樣,能夠察覺到無線電波通信頻率段的信號,那么我們眼中的無線通信將會是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根據C=λf這個簡單的物理學公式,人們按照頻率將無線通信劃分出若干區域,并隨著科技的發展,將這些頻段逐一運用起來,構成了今天的豐富多彩的無線通信應用。
注:C=λf公式簡介
C:光傳播速度,根據物理定義,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0萬公里/秒,即3*108米/秒
λ:波長,光波在一個周期傳播的距離
f:頻率,光波震動的頻率。單位是赫茲(Hz),1Hz=1次/秒,1MHz=100萬次/秒
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略小于真空中的光速,但通常仍以真空中的光速來簡化計算
從公式可以看出,波長(λ)和頻率(f)呈反比關系,即波長越長頻率越低。而且還有一個鮮明的特性,波長越長的電磁波,越障能力越強,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2.4G的wifi,在相同功率下,其越障能力比5G頻段的wifi強。
無線電波信號頻譜是客觀存在的物理量,同土地、水、森林一樣也是各國政府掌控的寶貴自燃資源。ITU的《無線電條例》(RR/Radio Regulations )中定義了約40種無線電通信服務。在某些情況下,部分無線電頻譜被出售或許可給私人無線電傳輸服務運營商(例如,電信運營商或廣播電視臺)。
某些商用頻段無線頻譜非常珍貴,價格不菲,價格動輒數億美元。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目前人類可以識別使用的電磁波頻率范圍從3kHz~3000GHz。為了方便表述,3kHz~300GHz的頻段根據頻率高低被分成了VLH(甚低頻3-30KHz)、LF(低頻30-300KHz)、MF(中頻30-3000KHz)、HF(高頻3-30MHz)、VHF(甚高頻30-300MHz)、UHF(超高頻300-3000MHz)、SHF(超高頻3-30GHz)、EHF(極高頻30-300GHz)和THF(太赫茲300-3000GHz)共9個部分,低于3kHz的頻段另備劃分為5個,因此無線電頻譜目前為止共劃分為14個頻帶。之所以用“3”來劃分,是因為光速等于3*108米/秒,方便計算其他參數。
根據地區不同,ITU將全球分為三個區域,ITU1區,美洲為主;ITU2區,亞洲大洋洲為主;ITU3區,歐洲和非洲等。
順便提一句: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前身是1865年20多個歐洲國家共同成立的“國際電報聯盟”,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協調無線電頻譜資源,防止出現混亂。1934年“國際電報聯盟”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就是今天的ITU,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聯合國的成立,ITU正式成為聯合十多個機構中的一個,也是其中最古老的機構,沒有之一。
無線頻段應用簡介
VLF(3KHz~300KHz)頻段:這一頻段的波長能達到數十公里,具有非常好的越障能力和傳播距離,可以輕易覆蓋整地球表面,最初就被用于航空、航海的導航。眾多民航客機、輪船都通過VLF頻段進行導航和管理,在這個頻段上還有潛艇使用的聲納系統等。
時下流行的電波鐘,也是這一頻段,中國對時電波BPC的68.5KHz頻率、日本對時電波JJY 40KHz/60KHz頻率、北美地區對時電波WWVB 60KHz頻率、歐洲對時電波MSF/DCF77 60KHz、77.5KHz頻率共6個電波對時信號發射局,被稱作6局電波。
中頻MF(300KHz~3MHz):廣播電臺與無線電導航,也是人類早期廣播電臺選用的頻段,通過與音頻信號的疊加,可以很好的將聲音傳播出去,此外同樣也是民航導航系統的頻率,在沒有GPS的時代,普遍采用NDB定位和導航。
高頻HF(3MHz~30MHz):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人類發現在更高頻段的短波波段,借助電離層反射,可以將信號傳遞到非常遠的地方,而無需巨大的發射功率。短波通信將無線通信延伸到地球的各個地方。早期的無線電愛好者也喜歡在這個頻段交流,至今仍有很多開放頻段的私人電臺在這一頻段工作。
另外,我們熟知的RFID(物流跟蹤)、NFC(常見于交通卡)也在這個頻段工作。其中NFC工作在13.56MHz,而RFID額外使用27.12MHz,采用這一頻段主要考慮的是設計成本和難度而非傳輸距離。
VHF甚高頻(30MHz-300MHz): 與無線電廣播一樣,既然能夠將音頻信號進行廣播,那么視頻信號也可以依此類推。差別就是電波中承載的內容更多。VHF甚高頻斷被開發和利用起來。電視信號、FM廣播、對講機、BP機、無繩電話(早期的大哥大)紛紛出現,讓無線通信大放異彩,隨著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通信的出現,人類社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數字世界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VHF還有國際海事通訊、航空導航、航空地面ATC通訊等應用。
UHF特高頻(300MHz~3GHz): 電子信息技術的額發展,手機大量普及,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2G,3G,4G通信逐漸來到人們身邊,從時事通話到時事視頻,通信技術不斷拉近著人與之間的距離。
今天的絕大部分數字無線通訊技術,都在這一區間內。由于應用密集,因此世界各國都采取了授權形式嚴格規范使用。手機調制解調器的作用,就是對不同授權頻段、不同授權網絡制式進行支持。方便用戶在全球各地使用手機。
以WiFi為例,由于WiFi使用了非授權頻段,因此,這一頻段的擁擠程度非常高,相互之間的干擾頻繁,因此,從802.11n開始,WiFi聯盟就開辟了5G非授權頻段來避開干擾問題。
EHF極高頻(30~300GHz):這一頻段的應用也開始豐富起來,隨著電磁波頻率的提升,這一頻段的波長進入毫米級別。常說的毫米波通信就是在這一頻段。在wifi應用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傳輸頻率,新一代WiFi標準802.11ad直接選用了60GHz頻段。在802.11ad之前,Wireless HDMI標準通過60GHz頻段實現了HDMI信號10米內的無線傳輸,被蘋果再一次推上熱點的UWB(超寬帶)也同樣在極高頻下。下一代超過10Gbps的無線通訊,將會在EHF頻段出現。
THF太赫茲(300GHz~3THz):這頻段能夠實現100Gbps以上的通信速度,是6G以及未來通信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由于太赫茲電磁波接近了可見光區域,因此還能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這一頻段,將是感知和通信一體化的心階段,等待更多科技人員去探索。
通信需求驅動無線技術進步
巴特爾定律(Butter's Law)說:從一根光纖中導出的數據量,每9個月就會翻一倍,這也意味著在光纖網絡中,數據傳輸成本每9個月的時間就會下降一半。
這反映出了海量數據需求和數據傳輸成本之間的“惡劣”關系,科技人員需要絞盡腦汁找到平衡點。
Edholm帶寬定律(Edholm's Law of Bandwidth)則指出:人們對于無線短距離通信的帶寬需求基本每隔18個月翻一番。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帶寬需求,設計人員或采用更先進的調制技術提高頻帶利用率,或通過采用多種復用方式來增加信道容量。這是無線頻譜資源在被不斷開發利用和優化的寫照。大量通信技術和標準在這樣的需求下誕生和使用。
主流無線通信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示意
從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這張二維圖標可以看出,除了運營商主導的移動通信之外,隨著應用的不斷細分,適用于不同場合的傳輸技術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除了為人們提供更多類型的無線通信服務,還在為機器之間提供通信能力,比如在LPWAN這個框圖中的通信技術,主要是為IoT應用提供長距離通信服務,所有這些技術都在幫助人類構建出更加智慧的生活。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