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是物聯網 (IoT) 的基礎,而 3D 傳感器正迅速席卷各類垂直應用。Research And Markets 新近發布報告顯示,2018 年全球 3D 傳感器市場規模為 48.57 億美元,預估 2019~2027 之年復合成長率 (CAGR) 為 32.5%,屆時市值將達 719.14 億美元。3D 感測采主動范圍、高幀速提供深度影像,這些攝像頭配有可照亮場域的紅外線 (IR) 光源和可捕捉反射紅外光的 CMOS/CCD 傳感器。其中,深度測量乃基于飛時測距 (Time of Flight, ToF) 原理——深度與 IR 信號到達目標物并返回所需的時間成正比,綜合每個像素獲得的深度測量值而產生深度影像。
結構光開啟 3D 感測風潮,ToF 應用更趨多元
市場研究和策略咨詢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對于全球 3D 成像感測市場的期望因預估期間不同而略有出入:將從 2019 年的 50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150 億美元,翻漲三倍、CAGR 達 20%。其中,手機和消費電子的 3D 感測將從現今的 20 億美元成長至 80 億美元、汽車應用將從不到 10 億美元躍升至 37 億美元,而工業、醫療和國防應用也將推動市場——盡管增速很慢。受到 2017 年蘋果 iPhone X 臉部解鎖的啟發,兩年后 Android 手機制造商紛紛仿效、但卻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棄結構光、改采 ToF 相機,并將其置于手機背部。
兩者相較,ToF 模塊只需垂直腔表面發射激光器 (VCSEL) 和發射器上的擴散器,可簡化設計架構;且背照式感光組件 (BSI) 可接受大角度的入射光,提升受光效率和成像質量。因此,Yole 較看好背照式;加上 Android 龐大生態系助陣、應用多元——例如,強化"散景"和縮放使增強現實 (AR) 和游戲更加生動,2025 年普及率將達 42%、將成為七成新型智慧手機的標配,而背照式份額將是正面傳感器的兩倍。他們并提到,新進者 Vertilite (縱慧光電) 無需編碼 VCSEL 輸出光束、易于生產的 ToF 泛光發射器頗具吸引力,去年已贏得華為 3D 感測訂單。
自駕車、無人機、機器人,動靜井然有序
ToF 乃經由向目標物發射連續特定紅外光脈沖信號以推估相距多遠?相遇時間?或藉由相位角度估量物體的三維景深,ToF 相機模塊可擴及智能車、機器人、智能家庭等領域。例如,用于手勢辨識或偵測車內動靜,自駕車高度依賴的光達 (LiDAR) 亦是基于 ToF 技術,差別在于:ToF 相機是連續波調變,可實現"像素級"測量;而光達是以快速掃描取勝、實時性較佳,但因為數據點較稀疏,畫質不如 ToF 攝像頭,適合長距、廣角偵測。對應智能車的 ADAS,無人機 (Drone/UAV) 也有"APAS"(高級飛行輔助系統),新一代無人機通常會配備 ToF 防撞系統。
ToF 傳感器在 2016 年初入無人機,能藉由"單次拍攝"測量全場景之目標物距離、繪制 3D 環境模型,懸停時亦可高速旋動做 360 度全方位掃瞄,用于物體掃描、室內導航、避障、手勢導引、跟蹤物體、測量體積、測高、3D 攝影等;可單獨使用,也可將視覺影像、超音波、ToF/光達或毫米波 (mmWave) 雷達做"傳感器融合"(Sensors Fusion)。美中不足的是:飛行中 ToF 只能做單方向偵測、易受外在環境光影響且高速處理運算成本高。ToF 還能為機器人開眼,小至掃地機器人、大到無人搬運車 (AGV)/自主移動機器人 (AMR) 皆有采用。
毫米波感測實現邊緣 AI
智能感測的另一重要趨勢是借助電波強度,將目光放得更遠。將毫米波雷達芯片與傳統傳感器集成,可進行接近 (proximity)/在場 (presence) 偵測、儲罐液位測量、人員活動探測、計數、移動監視,或自動化設備之間/人機協作的安防。ResearchAndMarkets 認為,云端機器人技術將從移動邊緣運算 (MEC) 以及基于毫米波頻率的 5G NR (新無線電) 商用受益匪淺——當 5G NR 采正交分頻多任務調制 (OFDM),需將信道壓縮到毫米波范圍內。嵌入毫米波雷達的機器人可進行智能定時和定位,使其具有相對且連動的感知能力以做出回應。
毫米波的短板&疑慮
然而,毫米波受限于視距 (LOS) 無法大幅移動、信號繞射能力差、易受障礙物屏蔽,以及每隔 1,000 呎就需密集建置基頻單元 (BBU) 為其缺點。此外,有人擔心 24GHz 或 37GHz 頻段將會干擾氣象衛星感測、對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構成威脅,要求必須強制降低毫米波發射功率,這將限縮有效范圍,故應盡可能釋出 3.5GHz 和 3.7~4.2GHz"中頻帶頻譜"更為重要,以符合衛星電視的 C 波段 (4~8GHz) 帶寬。不過,新的供貨商正另尋其他衛星頻譜區域解此疑慮,如:Ku (12~18GHz)、Ka (26.5~40GHz) 和 V (40~75GHz) 波段。
市調公司 IDTechEx 日前預言,未來二十年移動即服務 (MaaS) 將迅速拓展,2030 年自駕系統市場達 570 億美元,2040 年市值將增長三倍以上、達 1,730 億美元,滿足總旅行需求的 30%,另全球 SAE Level 3+ 自駕車和 robotaxi 服務將攜手形成 2.5萬億美元的市場。一般來說,毫米波多用于取得中長程 (>200 公尺) 的距離與速度,較不易探測到緊挨在車輛旁邊的人物;然特別一提的是,聯發科 (MediaTek) 去年發布一款名為"Autus R10"(MT2706) 的毫米波"超短距雷達平臺"(USRR),標榜探測范圍為 10 公分~20 公尺,最快今年將導入設計。
毫米波能否取代光達?"角分辨率"是關鍵
"Autus R10"工作頻率為 76~81GHz (對應波長約 4 毫米),能檢測小到幾毫米的運動,可取代超音波近身偵測并獲得更精確的分辨率。有鑒于毫米波雷達較不受天氣影響,有些自駕車業者主張以毫米波雷達取代光達,但事實是:兩者仍有互補需要,關鍵在于"角分辨率"。它是指儀器能分辨遠處兩件細小對象下所形成的最小夾角,是衡量光學儀器"解像能力"的指標——數值越小、解像能力越高,常以"瑞立判據"(Rayleigh criterion) 作為標準;而在相同范圍內,兩個相等目標可分開的最小角度取決于光束的發散度,是波長和孔徑大小的函數。
現階段業界的共識是:毫米波雷達只能視為 ADAS,若要達到 L4~L5 自駕車等級,就非光達不可!同屬無人載具,無人機亦是要角,利用軟件做傳感器融合匯整多方數據。去年,新加坡無晶圓廠毫米波芯片 (MMIC) 供貨商 arQana 即宣布投入 5G 毫米波相控陣技術研發,用于 5G 蜂巢基礎設施、無人機檢測雷達和 Ka/Ku 頻段的移動衛星通信 (SOTM);近期則有工程設計公司攜手無人機系統 (UAS) 廠商,開發 60GHz、可負重 250 公斤的重型無人機,使往返于建筑工地搬運建材。60GHz 的免費、未授權特性正吸引大廠紛紛搶進。
免費、未授權秀色可餐,60GHz 掀戰火
徠卡測量系統 (Leica Geosystems) 已要求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允許在 60~64GHz 航行無人機,Vayyar Imaging 正游說交互式運動感應設備在 57~64GHz 運作,3GPP R17 亦擬將 5G 標準擴展到 60GHz 頻段。眼見 60GHz 魅力無法擋,因擔心太多設備加入 60GHz 而徒生干擾,高通 (Qualcomm)、臉書 (Facebook)、谷歌 (Google)、英特爾 (Intel) 和三星 (Samsung) 等公司已成立 60GHz 共存研究小組,敦促 FCC 為 60GHz 頻段解決技術和政策問題,共同要求是:更明確保持雷達技術與"場強擾動傳感器"(field disturbance sensors) 之間的合理共存。
尤其,后者所需功率高于目前允許值。同時占盡 Wi-Fi 與 5G 地利的高通一直是 802.11ad (WiGig) 的積極拓荒者,旨在實現 Gbps 高速無線通信,自不希望出現太多與之爭利者。Facebook Terragraph 技術亦選定 60GHz 作為網狀網絡 (Mesh) 的回程 (Backhaul),經由固定無線存取 (FWA) 搭配毫米波創建分布式無線網狀網絡,期以最小成本提供光纖等級的連網速度,兼顧城、郊對高速互聯網的需求。至于 60GHz 雷達傳感器用途,除了測量物體的速度、距離和角度,還可結合機器學習 (ML) 做手勢識別、遠距心率檢測、人員追蹤甚至物料分類等。
整體而言,自動駕駛需要的是一整套傳感器、而非獨立的某種感測技術。基于 ToF 的光達強在可"鳥瞰"全景、提供全面視角,以便創建實時 3D 地圖,可顯示車輛、道路設施與行人的形態和深度,惟"遠眺"時的精度與近身觀測相去甚遠,缺乏細節供識別、分類之用 (這部分仍須仰賴高清紅外攝像頭),恐有盲點存在,且成本依舊居高不下成為市場阻礙,壓低至 1,000 美元是初步目標。下一個須超前思考的問題是:當自駕車滿街跑后,一旦直接打照面時,光達是否會因光源干擾導致車上乘客陷入危險?下一篇文章中,有業者提出相關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