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騰數年,5G 終見落地!在今年第六屆臺北 5G 國際高峰會 (Taipei 5G Summit) 上,眾家領導廠商對于 5G 輪廓有更具體的描繪。躋身電信設備寡占供貨商之一的諾基亞 (Nokia) 亦在日前來臺與媒體分享他們的 5G 觀點;大中華區總裁 Markus Borchert (馬博策) 揭示其策略是:為人為本、連結世界,打造端到端的產品組合。。
5G 發展超乎預期,"邊緣"是新服務和創新的中心點
英特爾 (Intel) 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 Jennifer Panhorst 開門見山地說:5G 和邊緣應用已真實進入日常生活,且將轉向網絡功能虛擬化 (NFV) 發展。她援引市調數據表示,2016~2022 年,NFV 設備的年復合成長率 (CAGR) 達 69%,反觀傳統設備卻呈現 -22% 的負成長,兩者出貨量將在 2019~2020 年間正式強弱易主;另在內容傳遞網絡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 的助攻下,邊緣設備 (Edge) 將成 5G 主力產品,2017~2022 年以實時視頻成長最大,達 15 倍之多;其后依序是 AR / VR 的 12 倍、云臺游戲的 9 倍和視頻監控的 7 倍。
照片人物:英特爾 (Intel) 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 Jennifer Panhorst
Panhorst 指出,5G 設備正在加速問市,企業支出較先前預期快,5G NR 將在 2023 年之前成為主流。預估至 2023 年,包含移動在內的視頻應用年增長率為 45%,占整個移動設備 73% 的流量,所以,下世代服務有必要在功能組合納入視頻流量。就 5G 功能進程的時間軸而言,2020 年前以增強移動寬帶 (eMBB) 為目標、為 5G 打底,2020~2025 年實現超低延遲 (uRLLC),2030 年達陣大規模機器通信 (Massive MTC),伴隨而來有四大挑戰:部署云原生 (Cloud-native) 應用、賦予網絡智能和自動化、邊緣服務以及因應虛擬網絡的復雜度和互操作性。
此前,須找到正確的功能組合及應用取向的靈活性和可遷移性。Panhorst 力薦英特爾的 Xeon 可擴充處理器能充份滿足市場需求,其特色是:簡化評估、易于快部部署并針對工作負載優化,能在安全性降低前運行組合加速器并增加內存和儲存組件,并備有適合的軟件創建平臺解決方案,已獲多家網絡功能虛擬化基礎設施 (NFVI)、通用客戶端設備 (uCPE) 和虛擬內容傳遞網絡 (VCDN) 等供貨商采用。Panhorst 強調,5G 已就緒,而邊緣是新服務和創新的中心點,藉由端到端投資引領網絡轉型。
5G 決戰點在"應用",8K+5G 將開啟新時代
亞太電信董事長暨鴻海科技集團執行副總呂芳銘推測至 2035 年,5G 將為全球帶來 12.3 兆美元的經濟輸出;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波動能是由"應用"驅動、也是 5G 革命最大價值所在,業者應善加把握;而人工智能 (AI)、邊緣計算、高效計算 (HPC) 將成數字經濟世代之用戶體驗的支柱,對于工業物聯網 (IIoT) 與智能制造也有直接挹助。以旗下富士康 (Foxconn) 為例,自從將電子設備組件產線完全自動化后,已使生產效率提升 30%、且降低了 15% 的存貨周期,但在不久的將來,8K+5G 更將開啟 IIoT 與數字轉型的嶄新時代。
照片人物:亞太電信董事長暨鴻海科技集團執行副總呂芳銘
"預整合"方案更有效率且互通無虞
這個生態系涵蓋接取、傳輸、管理、云臺和應用,現在就是擁抱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尖端技術的好時機。Nokia 于 2016 年完成阿爾卡特—朗訊 (Alcatel-Lucent) 的收購案后,除了承接原有強大的電信業務基礎,一同并入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對于先進電信的研究和推動更是功不可沒,迄今已為 100 個顧客交付超過 300 個項目,協助解析復雜的策略、技術和挑戰。貝爾實驗室咨詢顧問部高級合伙人 Faud Siddiqui 介紹,實驗室有三大職能鼎足而立:技術長 (CTO) 負責定義愿景,研究部專注于可行解決方案的投資事宜,此為兩塊穩固基石。
至于他本人所屬的顧問部,則旨在從數字化和網絡出發,以促進產業理解、預見并實現社會經濟潛力。Siddiqui 首先將 5G 與工業 4.0 連結,表示為商業創新和轉型描繪理想藍圖是當務之急。從美國的生產力成長狀況觀察,相較于 1900~1950 年以實體貨品為主的時代、生產力節節攀升,1960~2019 年由數字貨品擔綱的今天,生產力卻出現停滯現象。其次,再從資通信投資 vs. 國內生產總值 (GDP) 剖析,實體貨品只有三成投資即造就了七成的 GDP,數字產業科技投資拉高至七成、換來卻只有三成產值。
照片人物:(左起) 臺灣諾基亞總經理劉明達、諾基亞貝爾實驗室 Fuad Siddiqui、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馬博策、諾基亞 5G 解決方案營銷主管 Jason Elliott
惟以 15 年為周期的"生產力年平均成長率"來看,數字化成果還是從 0.7% 上揚至 2.7%。它們意味著什么?"這是因終端服務對于效能或責任的要求趨嚴,導致如何建立網絡將成為未來成功的基礎;在多業者參與下,預做整合的解決方案更有效率,而互操作性亦是強力號召",Siddiqui 說。
他指出,不只工業自動化考慮,提供身歷其境體驗的消費寬帶亦顯示:就經濟面來說,將所有元素集結在一起,將使價格更具彈性以增加市場效率。另隨著消費端的智能型設備、沉浸式應用以及高畫質視頻串流用量攀升,信息流量也將持續成長。
數據 ARPU 難挽語音衰退,催生"虛擬化"典范轉移
吊詭的是,雖然來自數據的"單位用戶平均營收"(ARPU) 有所成長,仍無法彌補語音 ARPU 的衰退,顯見運營商并未從中獲得相對應的利潤。有鑒于此,Siddiqui 主張應往"增強版數字"(Augmented Digital) 前進,所謂的"價值創造"應在聚焦生產力、效率、勞動有效性、安全性和商業多角化之余,升級為"價值萃取"(Value Extraction):新價值=數字生產+商模轉移;新架構=大量分銷+動態決定;新總持有成本 (TCO)=端到端自動化+預整合方案。為追求最佳 TCO 效益,企業有必要經歷典范轉移 (Paradigm Shift) 的過程。
圖2:新服務及商業模式——經由價值萃取,運營商所能創造的商業價值將百倍擴增
資料來源:Nokia 貝爾實驗室咨詢顧問部
意指:產業生態將從緊密搭配、整合各種軟硬件的網絡組件環境,轉為由多元、分解但彼此協調的組件所組成的"虛擬化"架構。這種策略雖然允許向多家供貨商購買不同的網絡功能和應用程序,但要順暢整合各種潛在組件并持續管理多重的生命周期,所衍生的運營支出和復雜度可能是極其艱巨的挑戰。貝爾實驗室最近一項報告顯示,凡涉及多家供貨商產品的現場整合解決方案 (field-integrated solutions),其初始資本支出、例行作業和生命周期管理成本可能顯著提高。相較之下,事先經過調校和優化處理的"預整合"能省下不少麻煩。
采用"預整合"方案有助于降低部署和生命周期成本、提高資產利用率,同時降低整體履行、服務保證和供貨商管理成本,并大幅加速服務上市時程。這亦揭曉為何 Nokia 大推"Future X 網絡"的初衷。其特色是可依個別客戶的特殊需求,建立客制化的"網絡切片"(network slice),量身訂制虛擬網絡資源和應用程序的實例。如此一來,運營商就能提供客制化的工業自動化和企業級服務,進而挖掘營收新活水并善用網絡資源。然而,臺灣總經理劉明達不諱言,現階段不少運營商對于 5G 投資仍抱持戒慎恐懼態度。
圖3:運用 Future X 網絡架構創造未來價值
資料來源:諾基亞貝爾實驗室顧問咨詢部白皮書《誰能獲取5G Future X 網絡時代的新價值》
供需認知有待共識,建議政府積極作為
"除非像韓國有國家級工業政策支持,才得以飛速進展;不過,運營商也不希望自己落人之后",劉明達說。因為若日后基礎建設不如競爭者,勢必沖擊營收——人性趨利,可套用經濟學著名的"賽局理論"理解。另運營商是否有能力推展新的商業模式亦是關鍵;雖然 Time to Market 是老生常談,但卻有高達九成的先行者可能不幸成為"先烈",故了解用戶需求、祭出誘因并確保自己成為僅有的 10% 幸存者很重要。例如,德國漢堡港為強化效率就愿意試驗性采用。
不幸的是,制造業者與電信運營商似乎存在著認知鴻溝:制造業者不愿海砸太多費用在企業專網上,倒是亟需一旦網絡或生產線故障時,要有人實時客服處理。他透露,搶在第一波與 Nokia 接觸的制造業者,多意在讓工藝自動化趕上國際水平而為;反觀醫療因為有嚴格行業管制,反倒有本土化發展空間。提及 5G 設備價格不斐一說,劉明達拆解,4G 基站多落在 1,800 MHz 頻段、20MHz 頻率,但 5G 是 100MHz 頻段、3.5GHz 頻率,且收發器數量相去甚遠——4G 最多 4TX4R、但 5G 基本款就有 64 組。
若以合理的成本倍數推估,根本不成比例!這單純是投資的成本效益問題,須收斂到設備供貨商與運營商雙方可接受的范圍以達共識,并非靠單方犧牲補貼、而是有賴技術演進和量化規模。5G 解決方案營銷主管 Jason Elliot 補充,多數運營商擬在今、明兩年啟動有限的 5G 商用服務,后續再花 4~5 年時間將覆蓋率擴至 75% 人口,校園及工業站點的視頻監控、分析,以及智慧場館、智能車/無人車、云臺機器人、工藝自動化等已有用例。他感嘆,有時政策為了整體經濟利益不得不妥協,但進取的制造業和志在推升消費者服務的業者已等不及!
因此,Nokia 力促監管機關在文檔在交付和管理前,對于政策制訂須積極表態。
圖4:5G場域試驗、有限商用及覆蓋率發展時間軸
資料來源:Noki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