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征,越來越多應用試圖從行為著手識別,以語音 (Voice) 和步態 (Gait) 最夯。Research and Markets 預測,今年全球語音識別市值將達到 9.84 億美元,受惠于對 BFSI (銀行、金融服務、保險) 垂直市場的強大詐欺檢測需求不斷增長,2024 年產值將達 28.45 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 (CAGR) 為 23.7%,訪問控制和身份驗證是應用大宗,亞太地區是未來五年進展最快者。歐盟 PSD2 法規要求 2/3 的認證因素須用于一定金額之金融交易的強客戶認證,亦有推波助瀾之效;有廠商力薦語音識別非常適合這種多因素身份驗證。
語音現聲金融&汽車
西班牙桑坦德銀行 (Santander) 即采用紐安斯通訊 (Nuance Communications) 防詐欺生物識別技術,以語音 ID 實現驗證客戶來電——事先邀請客戶注冊并要求在初始注冊過程中多次重復短語,以創建獨特的"聲紋"。當客戶來電,會被要求再次說出先前存檔的短語以供驗證。Nuance 宣稱人聲包含一百多種語音特征,可確保呼叫者是本尊,進一步保護銀行客戶免受詐騙集團的侵害。Nuance 語音生物識別技術和安全套件已使全球超過 4 億的消費者、每年成功進行超過 80 億次成功認證,杜絕超過 10 億美元的客戶資金落入歹徒手中。
印度首款互聯網汽車——MG Hector 亦采用 Nuance 語音識別,允許駕駛員使用簡單的聲音命令調節空調、車窗和其他汽車系統。該平臺兼采嵌入式邊緣和云端內容,以確保在無線覆蓋范圍較差的偏遠地區仍可使用語音交互功能。汽車生物識別改變了駕駛體驗、車輛安全性和舒適性,是根據個人需求對車輛進行個性化設置的有效解決方案;與可識別駕駛員臉部的內部攝影機連接,可根據數據庫中的檔案信息自動比對并調整座椅、鏡子位置、溫度、導航和其他參數。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允許駕駛員可自然地與擬人化 MG Hector 互動。
指紋、虹膜掃描和語音等生物識別之所以受到車商及消費者青睞,是因為它們不像傳統密碼那么容易受黑客攻擊,且處理請求的響應速度更快、追蹤未授權訪問也相對容易,更適合訪問控制、自動報警和防盜保護等,亦便于保險公司追蹤記錄及實時監控;有些原始設備制造商 (OEM) 和保險公司正在申請專利。不過,由于安裝成本仍高,目前僅限于高階車種搭載;另一個挑戰是:系統恐"過于死忠",導致家人、朋友無法在緊急情況下接管駕駛。此外,因中國大陸監控系統升級而聲名大噪的步態識別,亦是最新研究焦點。
步態進駐監控&醫療
步態識別有三種方法:1.機器視覺 (Machine Vision):使用相機獲取數據,再以圖像處理技術對其進行分析;2.地板傳感器:以地墊測量與步伐關聯的力道和速度;3.穿戴傳感器:利用加速度計、陀螺儀和壓力等運動傳感器 (Motion Sensor) 來檢測和記錄步態,亦可檢測打字模式是否異常?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步數?中國大陸新創公司銀河水滴科技 (Watrix) 即是借助電腦視覺對手臂運動角度、腳部角度和身體輪廓等做特征分析,可識別遠在 50 公尺以外之人,已在北京、上海和重慶展開測試;新推出 2.0 版本可支持大城市部署實時識別,準確率達 96%。
這項技術也可用來預測、迅速應對跌倒,或供診斷神經問題、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之用。近期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則利用智能手機既有硬件組件,合作開發基于傳感器的穿戴式步態識別系統;藉由動態時間規整 (DTW) 算法和前饋神經網絡 (FFNN) 不斷分析手機內置加速度計收集的步態數據,并在檢測到異常時寄發電子郵件通知。美國生物識別技術公司 UnifyID 亦是運動傳感器采用者,將收集到的數據點和步數大約分成 50,000 種不同類型,當打字或點擊觸控屏幕時,人們的手指壓力、位置數據以及其他細節皆會一一收錄其中。
隱私爭端起,BIPA、GDPR為范本
生物識別因其啟發性和不可改變性,應用有呈現指數級成長之姿、影響力與日俱增,但隱私爭議也伴隨而來。近日,生物識別學會 (Biometrics Institute) 推出更新版的隱私指南,即將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 和人工智能 (AI) 納入考慮;例如,自助登機的生物識別數據須在 48 小時內刪除。近日英國信息專員辦公室 (ICO) 即向稅務海關總署 (HMRC) 發出執行通知,要求處理違反 GDPR 第一個數據保護原則——要求以公平、合法和透明方式進行,所非法收錄的 500 萬個來電聲紋語音 ID 數據,這是 ICO 對生物識別的首次執法行動。
臉部識別所引發的爭議尤其大,因為它不像指紋或 DNA 具有針對性,可能包含無辜人群的大量記錄,恐增加隱私侵權或其他不當行為的可能。這些數據若事涉律法判決,更多了公正性考慮;最近澳洲剛爆發有員工不同意企業收集生物識別數據而遭到解雇命運的事件。事實上早在 2008 年,伊利諾伊州即頒布《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案》(BIPA),以規范私人組織如何收集、使用和儲存生物識別數據,不僅要求收集生物數據須事先獲得當事人同意,且允許個人針對濫用數據的個別組織提出損害賠償,而英國政府亦正考慮監管生物識別技術的措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