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當初發展電動車,業界所高舉的大旗是:節能減碳、增加娛樂體驗?,F在,進階到自駕車/無人車或聯網車/車聯網議題,除了延續上述目標,還增加若干正當性:提升道路使用效率、促進城鄉發展及方便高齡化社會的出行。隨著人們移動范圍與頻率的擴增,智能化工程也跟著深入日常的各個角落。
很久之前,網絡上就曾流傳一段影片:如果每輛車都能同步紅燈停、綠燈行,沒有絲毫人為操作的時間誤差,就能減少道路壅塞、使交通更順暢,以此示意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好處。這樣看似過于無懈可擊的場景,因為人工智能 (AI) 與 5G 通信的指日可待,終于有望實現。
得益于算法、大數據和計算能力的精進,AI 模型得以持續推陳出新;但專家表示 AI 芯片的帶寬比加速重要,更有直指基于既有 CPU 或 GPU 架構要不停在計算單元和內存之間傳遞數據、太過浪費資源,主張類人腦的"仿生計算"專用芯片 (ASIC) 才是主流,而 AI 落地訣竅在于"端到端"解決方案。
此外,有鑒于現實的交通狀況遠比棋盤復雜,初期先在特定場域或路段試行已成共識;另現行自駕車皆非依靠網絡行駛,要進入真正智慧駕駛境界,5G 的增強型移動寬帶通信 (eMBB)、大規模機器型通信 (mMTC) 和超低延遲通信 (uRLLC) 特性被認為是關鍵要素。至于商轉成效如何?內行人會從微基站 (Small Cell) 的出貨暢旺與否一窺端倪。
當數據量高達 Gbit 等級時,Wi-Fi 仍具有利基。因此,Wi-Fi 11p (DSRC) 和 5G 再次展開競合——前者所抱持的觀點是:將有安全認證需求的關鍵任務 (Mission-critical) 交給 DSRC / PC5 直接通信,而蜂窩式電信專責不受保全認證及強制規范部分,各行其是;后者強調 3GPP 標準擁有完整端到端定義,更安全。今后的汽車,儼然是一部掛著四個輪子的電腦。
不論哪種網絡協議都離不開信息安全議題。普羅大眾極為熟悉的防毒大廠趨勢科技,其實對于嵌入式系統也多有著墨,在汽車領域亦默默耕耘了五年,他們發現:資安的落實需要健全法規和整體環境的成全,包括溯及供應鏈管理 (SCM)——完善從嵌入式系統、應用層、云端到運營的資安堆棧,可對車聯網提供多層的安全防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