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鎵 (GaN) 市場可概略分為光電和功率兩大塊,現階段,在發光二極管 (LED)、射頻 (RF) 組件和無線充電較具優勢,作為功率轉換、模擬應用和 RF 能量位移 (displacement) 之用。氮化鎵在 LED 照明和顯示器等光電領域擁有高滲透率,但著眼于它能最小化功率損耗并具有小型化、高速開關和高擊穿電壓等特性,今后功率半導體的成長空間相對更大,初期鎖定"低電壓之高端產品"。隨著技術推進、工作電壓拉高,未來在新能源、智能電網、資通信設備和消費電子前景看悄,無線和自動化設備發展以及汽車 GaN LED 汰換潮,將成為推動氮化鎵的主力。
受限于成本、產量和可靠性問題,氮化鎵比碳化硅 (SiC) 起步晚,因具有更高的電子遷移率 (Electron Mobility)、屬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 (HEMT),理論上能以高于 SiC 的速度進行切換、實現高速開關操作,確保電氣系統的高效率操作。功率器件中的高能效損失,主要由高器件電阻和開關轉換引起的傳導損耗所致;物理學家表示,如果將具有高擊穿電壓和低導通電阻的氮化鎵,推廣至所有電子設備,全球用電量可減少 10~25%!此外,GaN 的低導電性能以緊湊尺寸維持高能量應用,進一步實現電路小型化或在同一區域擠進更多的氮化鎵。
消費電子為主場,由分立器件&功率模塊領軍
可惜,氮化鎵因導熱系數低,功率密度潛力有限 (碳化硅導熱率較佳,是硅的 3.5 倍以上)。在 SiC 忙著與絕緣閘雙極晶體管 (IGBT) 一較長短之際,GaN 與超接面 (SJ-MOSFET) 亦直接對陣——SiC 憑借高功率和高電壓搶食 IGBT 市場,GaN 則意欲瓜分較低功耗、更高容量和成本敏感的 MOSFET 地盤,分立器件及系統級封裝 (SiP) 供貨商包括:松下 (Panasonic)、GaN System、安森美 (ON)、宜普電源轉換 (EPC)、英飛凌 (Infineon)、Transphorm、艾斯剛 (Exagan) 和德州儀器 (TI) 等,"片上系統"的整合芯片以納微半導體 (Navitas) 和戴樂格 (Dialog) 為代表。
研調機構 HTF MI 統計,2017 年全球氮化鎵功率器件市值約 4.1 億美元,2025 年底將達 22.1 億美元,2018~2025 年復合成長率 (CAGR) 為23.5%。另一家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TMR) 相對保守,估計 2017~2025 年將以 17.5% CAGR 擴張,2025 年市值將增至 14 億美元,但提及以下關鍵:1.分立器件、功率模塊將主導 GaN 功率器件市場,后者成長力道將以 19.5% 領先 SiC;2.消費電子為主場,其次依序是資通信、電信以及航天和國防;3.汽車行業將大幅增長,2017~2025 年 CAGR 達 20.5%,自駕車將增加對高頻、高效通信系統的需求。
自駕車在光達 (LiDAR) 使用增強型氮化鎵 (eGaN) 芯片以感知周圍環境,感測精度可以"英寸"計算,但硅芯片只能明確至 10 英尺以內。另一方面,汽車 AEC-Q101 對于功率 FET 的最高可靠性標準除了一般數據表,還須降低壓力測試期間的參數漂移。第一個引進 eGaN FET 的供貨商——EPC 公司,對此有深入研究,批量生產超過 9 年、其晶圓級芯片尺寸封裝 (WLCSP) 已通過傳統封裝零件的所有測試標準,有逾 3 萬個部件經過超過 18 個百萬小時壓力測試,證實無失效狀況。
可耐受 300℃ 高溫,航天、新能源是下個重點應用
特別一提的是,氮化鎵對離子輻射靈敏度低,極適合作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數組材料或應用于超聲波、核磁共振成像 (MRI) 和結腸鏡檢查等外科手術等醫療設備,在輻射環境相對穩定亦有利于航天和軍事。GaN 已被歐洲航天局 (ESA) 認定為"關鍵使能技術",并為促進技術創新設立 GREAT2 項目 (GaN 可靠性增強和技術轉讓);美國宇航局 (NASA) HOTTech 計劃 (the Hot Operating Temperature Technology Program),亦資助氮化鎵研究以支持水星和金星的探索。
傳統硅的能隙僅為 1.12 eV,意味著只要稍微升溫,電子就很容易被激發并從"價帶"轉變為"導帶"。如此一來,就無法控制載波,進而導致設備故障——水星白天溫度可達 430℃,離太陽更近且富含二氧化碳的金星表面溫度更上看 462℃;相較之下,氮化鎵的能隙為 3.4 eV,可允許設備耐受更高的溫度,特別適用于航天宇宙探索的傳感器和電子儀器。HOTTech 計劃研究人員表示,制程中的蝕刻和再生長是設備性能的關鍵。透過化學氣相沉積 (CVD) 在氮化鎵基板上制造內存,在沉積幾層氮化鎵之后,用電漿蝕刻掉部分區域再重新生長。
如此可產生一個存在氮原子空位的接口層,由氮空位負責擷取和釋放電子,進而在器件中產生高、低阻態 (或 0、1 狀態)。目前氮化鎵可穩定在 0、1 之間切換的安全極限溫度是 300℃,可重復循環 1,000 次;一旦高于 350℃,設備就會失去記憶效應。神奇的是,只要恢復到室溫,設備就會起死回生,對多數工業應用相當具有競爭力;但要應對水星和金星環境,還必須往 500℃上限努力。
微波/毫米波高頻通信,基板制程推陳出新
5G 時代,RF 組件的收、發基本上皆屬高頻信號,主要采用化合物半導體組件;其中,在 3.5GHz 和 4.5GHz 確定用氮化鎵技術,中國大陸的華為和中興已開始在基地臺采用 GaN。相較于砷化鎵 (GaAs),氮化鎵可耐受更高的工作溫度和電壓,更適合作為微波 RF 的功率放大器,能在 10GHz 以上提供數十到數百瓦的功率,可望成為主流。Future Market Insights 預估 2018~2023 年 RF 功率半導體 CAGR 為 12.7%;惟氮化鎵材料和制程屬高資本密集且集成系統成本高,加上砷化鎵已搶先卡位毫米波集成電路 (MMIC) 和低噪聲放大器 (LNA),是氮化鎵市場增長的最大阻礙。
基板制程亦影響甚巨。TDI、Kyma、先進科材 (ATMI)、Cree、CPI 等公司已實現氮化鎵單晶基板的商品化,以 6 吋為主流——藍寶石基 GaN 技術最成熟;硅基 GaN (GaN-on-Si) 可實現高集成性和低成本,下一步擬往大尺寸、高完整性、低缺陷密度、自支撐基板材料進化。鉆石基板 (GaN-on-diamond) 則是最新研究方向,可透過更小的電子組件提高功率和效率,較 GaN-on-SiC 晶體器件實現超過兩倍的功率密度區域。在給定功率下,GaN-on-diamond 基板和閘極結之間的熱阻可較 GaN-on-SiC 器件減少約 50%。
作為 RF 功率放大器使用,可降低電信基地臺、衛星設備和雷達感測儀器的熱耗并提高壽命,亦可用于混合動力車/電動車 (HEV/EV) 轉換器和逆變器 (Inverter)。Akash Systems 公司是專利領先廠商,另韓國 RFHIC 公司向戴比爾斯 (De Beers) 集團的成員公司 Element Element 收購 GaN-on-diamond 技術。再者,半導體線徑微縮亦恐成為限制 GaN 功率器件市場增長的關鍵因素——GaN 器件高電流密度擴大,使組裝和互連技術面臨挑戰;因考慮到塑料封裝具有固有的限速引線電感,恐有損性能,故 GaN 多采表面貼裝 (SMT) 或 WLCSP。
"氧化鎵"(Ga2O3) 將啟動新一輪競合?
當人們還在掙扎什么情境下值得采用 GaN?新的強勁對手似乎已悄然出現。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NREL) 拋出一個震撼彈:未來"氧化鎵"(三氧化二鎵,Ga2O3) 的成本可能更低!研究結果顯示,考慮諸如晶體生長和晶錠加工之類的因素,氧化鎵晶圓的制造成本比 SiC 便宜 3~5 倍,且晶圓尺寸較 GaN 更容易擴大,可能為現有的硅、碳化硅和氮化鎵技術提供互補,應用在 AC-DC 轉換等低頻、高壓應用。氧化鎵的電子遷移率約 4.8eV,比 SiC 和 GaN 都高,允許在擊穿發生之前處理更高的電壓和功率密度,據悉擊穿電壓已達 3kV。
氧化鎵的臨界場強度是碳化硅、氮化鎵的兩倍多,更是硅的 20 倍以上;而能以相對低的商業成本獲得天然基板材料,是它的另一個吸睛之處——硅熔體的晶體生長,可為主流電子產品提供高質量基板;須留意的是,其導熱率只有 10~30W / m-K,遠遜于碳化硅的 330W / m-K 和氮化鎵的 130W / m-K,恐須藉由將器件層轉移到另一個熱傳導更佳的基板以散熱,或使用風扇/液體流動的主動冷卻。不過,氧化鎵仍處于原型階段,離商用化還有好長一段路,單極 FET 將是下個目標。因應工作電壓與臨界電場強度極限,寬能隙材料正開啟屬于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