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車聯網 (IoV) 部署涉及多項技術范疇,而城市智能運輸系統 (ITS) 的建置更須集結交通建設、電子、資通信、機械乃至金融等異質體系。為使工程如期進展并確保跨域整合質量,不少 ITS 的發包者與承包商會尋求第三方認證機構協助;一來借助第三方強大的技術團隊補強專業,二來作為工程契約的中立見證及溝通橋梁,讓技術顧問服務需求看俏。在土木工程、電子和信息領域頗負盛名的德國萊因 TÜV (TÜV Rheinland) 認為,ITS 目的是加強交通安全、減少交通壅堵、增強交通靈活性、提高經濟效益、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保護生態環境。
有鑒于此,TÜV 萊因以"系統生命周期"為基準成立 ITS 部門,為系統商提供安全、質量、環境服務的一站式 (one-stop) 解決方案,在全球 66 國設有 200 個實驗室,涵蓋近 40 種行業。德國萊因 TÜV 交通運輸服務項目經理林尚駿表示,交通工程普遍欠缺品管觀念,未考慮產品使用壽命的結果,會提高系統生命周期的成本;此外,公共工程多采"最低標"招標,恐導致承包商履約質量不佳。他還提到另一個現象:過度偏重功能及"創新"導向的系統開發,若未顧及維修保固、產品可靠度、設備汰換、系統安全/堪用性,將使系統運轉狀況不理想。
照片人物:臺灣德國萊因 TÜV交通運輸服務項目經理林尚駿
照片人物:臺灣德國萊因 TÜV型式認證&智能運輸系統項目工程師陳郁名
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自主驗證"機制
林尚駿建議,系統開發者或整合商應考慮各個子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以及組件的可用性及后續維修因素;藉由第三方"獨立驗證及確認"(IV & V) 可避免契約雙方的理解謬誤,并具有以下好處:1.增加安全性;2.提高開發過程的可見性;3.識別缺失、不完整和錯誤要求;4.確定規格和性能之間的一致性;5.確定可能危及任務的風險;6.允許較少的潛在缺陷;7.降低開發和維護成本;8.盡早發現失效模式。簡言之,IV & V 目的在協助契約雙方確認每個串聯環節的執行進度、工作內容和產出結果。
同部門項目工程師陳郁名補充,IV & V 是一種"自主驗證",獨立驗證機構的任務是陳述合議執行的事實,在德、英、法等國行之有年;許多公路、鐵道、水路和航空等交通信息/頻道服務商或公部門發包單位,都會在合約中明訂要求采納此類服務。他指出,有時立約雙方會因當局者迷、或急于達成合約而在工程內容有所妥協,以致忽略潛藏問題;"IV & V 的存在對甲方來說,便于掌控變更設計、生命周期和文件審核;對乙方而言,也能有良好的協商管道。因為是高度客制化的項目,無固定套路,驗證期間短則數月、長達數年不等",陳郁名說。
公信力加持,少一分疑慮、多一層保障
臺灣則在 5、6 年前開始發酵,目前以鐵道工程最為成熟,公路近來亦開始引進,eTag 遠通電收即是著名案例。負責推動項目的林尚駿說明,IV & V 有助于整體系統維護、緊急應變,以及查核專用賬戶、定期產生金流報表、處理客訴,還能制訂標準作業流程 (SOP) 和關鍵績效指標 (KPI),如:通行量、穩定度等;同樣的概念,亦可衍生新的系統/數據庫 BOT 模式,如:智能導引停車、以及車上診斷系統 (On-Board Diagnostics, OBD) 等與車聯網息息相關的當紅應用。他強調,"這不僅可降低糾紛與風險,讓合作更安全、順暢,業主亦能提升品牌形象"。
有了公正第三方的背書,采購者能確認產品/服務符合法規及質量要求、制造商能取得合格證明或輸入許可,監管單位也更容易進行查核驗證,必要時還可出具訴訟證據。德國萊因 TÜV 透露,現今不少重大工程已在招標公告中明列要有第三方 IV & V 機制,除了公家機關和民營企業,金融、保險公司也是主力客群。例如,德國的太陽能電站融資,金融機構未必有足夠的技術判斷能力,此時第三方的技術咨詢及事實陳述,影響力甚巨。未來,隨著 OBD 結合 UBI 車險 (Usage-Based Insurance) 服務的普及,或許會有更多 IV & V 出場的機會。
圖1:"系統生命周期"之全流程
資料來源:德國萊因 TÜV (臺灣) 提供
圖2:德國萊因 TÜV 之 ITS 技術服務類型
資料來源:德國萊因 TÜV (臺灣)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