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CompoTech China > 專題 > 專題報道 >
         

        智能車的"未來進行式"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7-05-16 15:51
        前言:
        當電子、資通業者競相爭食"智能車"大餅的同時,已搶先建立口碑的車電廠商及第三方機構,又是如何看待它的現況與未來?
         
        以往相對較為低調、隱蔽的華創車電,日前也在由電電公會與貿協聯合主辦的《2017 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汽車電子先進技術與發展趨勢研討會》,現身分享自動駕駛車的前景展望。該公司技術中心前瞻工程部影像辨識組科長張志翰介紹,這家成立于 2005 年的公司,所屬技術中心是由裕隆集團的工程中心衍生而來,而前瞻工程部是由"影像辨識"與"主動安全"兩個子單位組成;之所以會打破以往只和上汽等品牌廠合作的模式,是因為有鑒于主動安全、自動駕駛這些項目,無法單獨發展成獨立的系統、公司或龐大的經濟體,故決定"走出來"。
         

        照片人物:華創車電技術中心前瞻工程部影像辨識組科長張志翰
         
        高精度圖資伴奏云計算,為自動駕駛譜寫序曲
        結合中華汽車與裕隆汽車的專長,華創車電技術中心的主要業務為整車設計及研發、電動車系統整合及組件研發、車用電子系統整合及器件研發,從產品企劃、造型、工程設計到樣品開發、原型試作,皆在承纜范圍,完全有能力"從無到有"生產一臺車;后續測試驗證,則是與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ARTC) 合作。裕隆集團的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 TURBO 車系之 U7 (大七)、U6 (優6)、S5 (銳5)、S3 (銳3),以及具備電動輔助牽引機和便利伸縮式斜坡板、已有出租車開始采用的 V7 Turbo Eco Hyper 高頂"福祉休旅車"皆是代表作。
         
        "基于智能、綠能考慮,我們所有車型皆可電動化",張志翰說。他表示,目前所有車廠都有在做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ADAS),而國際一級車廠最遲在 2020~2022 年都會朝自動駕駛邁進;屆時預估約有 10% 會車款皆是自駕車,且車聯網 (V2X) 功能比重會增加,主要有兩大面向:能上傳、下載路況數據與更新軟件,以及結合高精度圖資與云科技的實時運算導航系統;ADAS 也須跳脫以往單向而保守路線;過去,導航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不可或缺、但又希望它很便宜,但車機導航會躍升至另一個層次。
         
        受到"HERE"圖資業者被收購的啟發,華創察覺到結合高精度圖資和云計算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前奏,亦決定借助先前裕隆 Nissan TOBE 系統的資源,與經濟部科專合作,先從建置臺灣高速公路的圖資系統著手。張志翰強調,歐洲在 2016 年就開始配備 ADAS 攝像頭或雷達協助主動安全系統,并規定 2018 年后兩者皆必備,顯見 ADAS 市場商機龐大,可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是消費者自行選購,且產品扣關入門車款;其次是各國法規立法強制搭載,車聯網基礎設施與車間通信趨于完備,市場快速成長,例如,美國強制搭載后攝像頭。
         
        前車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車偏移偵測,納入自動緊急煞車評價
        張志翰指出,臺灣亦于去年拍板 77GHz 可開放車用;在此之前,即使國外配備 77GHz 的高級車進來臺灣市場,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后,待自動駕駛技術與環境成熟,無人駕駛汽車才可望合法上路——車電產品依例須經過"兩冬一夏"的測試周期。他透露,華創于 2013 年即率先提供駕駛警示系統 (DAS)——包括前車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車偏移偵測,可惜當時未引發太多消費者回響;但自從 Euro NCAP 于 2016 年將上述三大功能納入自動緊急煞車 (AEB) 的評價項目,這些特性頓成市場焦點;而如何在"指定點位的指定距離"煞停,是學問所在。
         

        圖1:Euro NCAP 于 2016 年將前車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車偏移偵測功能納入自動緊急煞車 (AEB) 的評價項目
        資料來源:Euro NCAP 官網
         
        張志翰表示,雷達、影像和超音波是 ADAS 三大傳感技術,市面上 90% 遠距雷達是用 Mobileye 產品;前端、環景會用攝像,但移動中的物體辨識效果不佳。因此,華創系統在前方、兩側及后方裝設雷達,號稱可環視 720°景象 (180°X 4),甚至前方以更遠距的"光達"(LiDAR) 替代,支持 200 公尺以上的視野;且一開始采用 Mobileye 芯片;即使它在 100 公尺會有 10%、50 公尺內有 3~5% 的誤差,但"其準確率仍無可比擬";張志翰分享今年初到 Mobileye 位于耶路撒冷的總部參訪實驗室和數據中心的見聞。
         
        "Mobileye 一個基站可處理 7 Petabyte 大小的數據庫,而這樣的基站有八座,再難以辨識的場景或物體都能處理;再加上整個工作站有 4,000 個核心,只要 40 小時就能跑完所有數據,效率驚人;且在全球設立三座相同規模的備援,數據保全考究",張志翰回憶。他并提到,歐洲在高速公路多會設置自動定速巡航 (ACC) 功能,且時速動輒上看 200 公里,若可視距離不夠遠,其實相當危險。另一方面,考慮到電子背景的技術專家,對轉向動力未必了解,反之亦然;華創冀攜手合作伙伴搭建平臺,做傳感數據融合 (Sensor Data Fusion)、決策與控制。
         
        傳統車廠積極跨界合作,免費導航APP崛起
        以便攜式導航設備 (PND) 聞名遐邇的臺灣國際航電 (Garmin),1989 年成立時原是從航空起家。Garmin 亞太區汽車事業群總監沈致瑋介紹,全球中、小型飛機有 70~80% 的飛機座艙系統皆是采用 Garmin 產品,包括自動駕駛、雷達、屏幕和通信;之后還把觸角延伸到航海的娛樂、圖資和魚群探測器,產品線涵蓋 B2B、B2C 市場。他表示,導航這幾年發生很大的質變;最早大眾對于導航的認知是只在車輛使用,后來演變至以"人"為主體;從車用、GPS、穿戴到手持式設備,導航已融入日常生活,而 Garmin 的車用目標是成為車廠一級 (Tier 1) 供貨商。
         

        照片人物:Garmin 亞太區汽車事業群總監沈致瑋
         
        沈致瑋表示,Garmin 在耕耘原裝車電市場已小有成果,與金鈴 (SUZUKI)、豐田 (Toyota)、福斯 (Volkswagen) 等大廠、甚至是特斯拉 (Tesla) 電動車皆有合作,幾個月前更宣布成為寶馬 (BMW) 前裝一級供貨商,將從 2019~2022 年為寶馬中國提供多媒體車機。他提到,不少產業龍頭都希望把手機或互聯網內容延伸到車內使用,說穿了不脫導航、音樂和手機通信三個特性,而福特 (Ford) 的 SYNC AppLink 堪稱是先驅;另 BMW 一方面與 Amazon、Apple 合作居家聲控等物聯網應用,亦藉由與英特爾 (Intel) 合作、間接獲得 Mobileye 深度學習、人工智能 (AI) 和傳感器資源,同時又收購"Here"掌握圖資,亦是車廠跨界合作典型。
         
        沈致瑋笑稱,他們曾多次被問到:"手機導航是趨勢嗎?"這個問題。就他觀察,手機導航的風行草偃主要有四個原因。手機導航擁有豐富的實時點位及交通信息,非常親近當地市場、可免費更新,且可獨立運作、不須依賴車體傳感;相較之下,車廠原裝導航常被抱怨價格高、使用不便且須付費更新。此外,車廠希望車內設備輕薄短小,于是 Display Audio 此類支持藍牙、音樂和智能手機聯結的產品大受歡迎,使得 Garmin 不得不張開雙臂擁抱 Google、百度這些免費導航 APP。"但車機也非全無好處;至少它較穩定且可脫機使用",沈致瑋不忘為車機護航。
         
        T-box將成為純電動車的標配
        "車機的慣性導航能在 GPS 作動不佳時,結合陀螺儀、加速計等運動傳感器,搭配車輪角度或地圖修正位置高度,判斷車輛方向會較正確,有效提升城市導航經驗",沈致瑋點出車機精髓。此外,他也認同傳感器與負責通信功能的車載資通系統盒 (T-box) 將成為純電動車 (EV) 標配,而油電混合車 (HEV) 至少有 20% 會搭載。值得留意的是,Garmin 認為導航仍是車機最主要的功能,而"在線與脫機導航同時并存將是必然趨勢"——在線云服務能做智能路線規劃且與其他系統鏈接,而脫機導航能借助 T-box 下載、更新圖資或上傳感測數據。
         

        圖2:Garmin Drive 51 遇到復雜出入口路段,系統會自動顯示如真實情境的3D實景繪制圖,并依據白天/夜晚自動轉換顯示模式
        資料來源:Garmin官網
         
        沈致瑋指出,車聯網時代,多數狀況可被實時解決,加上傳感融合得出海量數據,整體導航安全將隨之大增;車載導航在經過種種改進后,將回歸到主流,而"手機導航終將消失"。他并預示車載導航未來三大方向:1."隨車"——圖資的實時性比高精度更重要;2."隨路”——智慧儲存沿途行經的障礙物、停車場等重點地標,維持路徑靈活及交通疏導;3."隨身"——變身智慧城市導游。要實現"高精準度自動駕駛地圖"(Highly Automated Driving Map, HAD Map),由下而上依序是:地圖層 (Map Layer)、活動層 (Activity Layer) 及分析層 (Analytic Layer)。
         
        "地圖層"收集所有道路寬度、曲度、坡度等路況信息;"活動層"或稱為動態層 (Dynamic Layer),負責網羅所有從行進中車輛回傳實時動態信息的;"分析層"則記錄每位駕駛人的操控習慣及車輛種類、以仿效真人駕駛行為。他指出,制作 HAD 地圖需要兩顆 LiDAR 再加四個攝像頭,造價相當昂貴 (上看 800 萬人民幣),具有三大特色:指向云服務器、精度非定值以及實時性,它是活的有機體、具備多維度信息 (包括人的情緒反應和天候條件)。"高精準度自動駕駛地圖"可作為智能車系統的增強或補充、駕駛經驗的載體。
         
        智能車測試繁復,仿真、仿真"性能匹配"不可少
        例如,同樣的路口轉彎、不同車輛的轉彎時間點與角度都不同,以及認知決策的參考,供車廠做動力/燈光調配之用,且與高精度定位互為因果。最后他提到,就硬件設備或規格來說,如果不是由車廠所主導推動的生態,未必能成功;但互聯網、信息廠商可往下列三個方向布局:1.內容為王、行動優先;2.大數據、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 (AI);3.智慧整合、提供個人化服務,例如從郵件、行事歷和地圖引擎,協助做個人行程規劃。那么,在全球汽車市場舉足輕重的中國大陸,對智能車產業又有何評論?
         
        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院長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管欣,一開場就強調系統整合的重要。他帶我們回顧,"整車性能集成開發技術"從八O年代的靜態仿真"模型集成"(Model- based),到九O年代可用于描述瞬態過程、用于主觀評價的動態"仿真器集成"(Simulator- based),2015 年后更進化到基于仿真器和總成實物測試的"混合集成",以實現 ISO / TS 16949、ISO 26262 等電控標準和功能安全,可將"實車迭代輪次",從 5~7 輪次降至 1 或 0 (每一輪次約需時 8 個月至一年)。
         

        照片人物: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院長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管欣
         
        管欣表示,國際汽車產業將從機械化的性能匹配,依序走向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復雜的情境測試日受重視;由于智能車可提高行車安全、解決交通壅塞并改善效率、降低排放,各大汽車廠將全面推出安全水平 Level 3 以上的智能車。傳統汽車開發可能只要幾個月到一年就能搞定,電動化需要兩年的寒暑交替歷練;隨著機電一體化和信息系統的加入,需要驗證上萬個設備,可能需時 48 個月。智能車的"測試"時間更令人咋舌,根據研究,須耗時 109 小時!故傳統實車場地試驗的方式不再可行,如何利用虛擬測試做性能匹配將是關鍵。
         
        "智慧駕駛試驗場"是智能車開發最佳方案
        管欣認為,整車廠和一級供貨商都必須掌握系統整合技術,才能及時搶市。國際已形成諸多實車測試開發標準,除了耳熟能詳的 ISO,另有美國 SAE、德國 DIN 和日本 JASO 標準。管欣表示,為滿足實車場地試驗和室內臺架測試需求,ABD、MTS、MPPG 和 KISTLER 等測試系統廠提供大量測試設備;但對于實車場地環境仍有所欠缺。因此,他主張"智慧駕駛試驗場"(Cyber Proving Ground) 是智能車開發的最佳解決方案,核心技術包括:高逼真度的駕駛仿真器、車輛動力學模型、駕駛人/復雜交通場景建模和信息物理系統集成。
         

        圖3:由國際汽車產業工作小組 (IATF) 所制訂的 ISO / TS 16949 標準,旨在協調全球汽車供應鏈中不同的評估和認證體系
        資料來源:ISO官網
         
        吉林大學繼用于主觀評價的模型集成平臺 (Virtual Car),并于 1996 年開發"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汽車駕駛仿真器后,現正將發動機、傳動系統、轉向系統、懸吊與高精度駕駛仿真器集成,形成混合集成技術平臺;已形成完善的主客觀評價體系、整車廠實地試驗測試標準和大綱,并已用于一汽、長安、奇瑞、東風等汽車研發。混合集成技術可應用于智能汽車"標定"(意指使用現有標準以確保儀器的測量精度,與確保系統既定功能符合行規的"驗證"有所不同)、大側滑/甩尾等危險極限的底盤性能集成匹配、動力傳動標定與系統/總成同步開發。
         
        管欣表示,雖然建置智慧集成平臺僅需人民幣一億元左右,但若欲建設供實現復雜交通環境的"智能車測試場",經費將超過人民幣百億元!而吉林大學提供用于汽車底盤電力轉向系統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電子穩定程序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 等標定和功能安全檢驗,可解決全天候氣象條件及虛擬集成沒有操縱路感、不能展現"動態質量"的問題;動力傳動標定旨在解決真實駕駛排放 (RDE) 試驗所需的"隨機"駕駛人員及駕駛狀態等實車試驗無法實現的困境;系統/總成同步開發目的則在于執行"整車"集成匹配,促使零組件供貨商轉型升級為系統整合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全国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a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图片|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无码AV片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一卡二卡≡卡四卡免费乱码|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人成电影网在线观看免费|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猫咪社区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