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眾多的通信協議,國家儀器 (National Instruments, NI) 認為,基本上同一體系內的標準只有"演進",而不存在"取代"問題;硬把同屬于 IEEE 陣營的 Wi-Fi 和 Bluetooth 放在一起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例如,號稱"高效 Wi-Fi"(High Efficiency Wi-Fi, HEW) 的 802.11ax 則是著眼于戶外高密度環境、為既有 802.11ac 提升四倍數據吞吐量而設計,一般而言,市場需求皆從消費端開始普及,爾后才擴至企業 AP 市場。
照片人物:NI 營銷經理潘建安
NI 營銷經理潘建安透露,通信協議平均每 4~5 年就有一個會竄起,而技術規格底定后的兩年是商用化黃金期。802.11ax 為改善"正交分頻多任務"(OFDM) 會嚴重浪費帶寬的缺失,加入"存取"(Access) 概念發展為"正交分頻多任務存取"(OFDMA),避免因少數人占用帶寬、造成低速而拖累同場其他使用者。如此一來,就能讓每個用戶選擇交通流量較空閑的子通道進行資料傳輸、不致僵化占用;但這勢必得精確估算 OFDMA 窄幅子載波空間效應,以避免誘發更多載波間干擾 (ICI)。在裝置設計上需要有更好的"誤差向量振幅"(EVM),對應的量測儀器也需要有更高規的表現。
NI 可算是最早注意到軟件蘊藏龐大商機的量測廠商,從其 LabVIEW 的大行其道就不難看出;其去年推出的 WLAN Measurement Suite 先期使用版,已率先支持 802.11ax (Draft 0.1) 草案。該套件符合更窄子載波間隔、1024 QAM,以及多使用者 OFDMA 規范。結合 NI 的 RF 向量信號收發器 (VST),使用者可產生并分析多種波形,將 GPS 和 Glonass 衛星信號、藍牙、AM/ FM,以及 802.11a / b / g / n / j / p / ac / ah / af 等多元通信協議一網打盡;即使 802.11 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規格大幅更動,亦可通過軟件更新,或自行編程測試模型即可。
"現今諸多通信協議未來將逐漸收斂,而技術實用性和采用成本,是決定何者能放量被市場接受的關鍵",潘建安如此預期。他指出,實現無縫連網有三大面向:帶寬、延遲性和密度,量測儀器的擴充性亦須與時俱進;模塊化量測最大好處就是可依不同會話機動調整。"對于開放編程的模塊化量測儀器來說,日后只要通過軟件或套件更新,即可緊跟產業標準脈動",潘建安強調。在可預見的未來,NI 亦看好毫米波 (mmWave) 發展,積極投入多項 5G 前瞻研究,同時布局汽車雷達測試解決方案,目標是為用戶提供"以平臺為基礎"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