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CompoTech China > 專題 > 專題報道 >
         

        融合組網、無縫互補,提升使用者體驗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7-03-28 08:15
        前言:
        無縫連網之通信技術演進
        當 4G 費率屢屢掀起價格大戰,就喻示新一代通信正緊鑼密鼓備戰。盡管曾有人爭論 5G 就架構來看是個全新的概念,不應視為 4G 繼承者;但對終端使用者而言,當人們生活逐漸"無網不利",如何營造"無縫連網"環境才是關注焦點。于是,電信系統的 3GPP 與電子工程的 IEEE,競相在下世代通信標準卡位;預估將在今年定案的 3GPP release 14,重點放在強化 Mission Critical、車聯網 (V2X) LTE 支持、增強型授權輔助接入 (eLAA)、四頻及頻間載波聚合 (CA) 先期研究,而 IEEE 持續在 802.11 基礎上發展 802.11 ac / ad / ah / ax 等進階規格。
         
        LTE- M 將略勝 NB- IoT 一籌?
        于 2011~2015 連續五年在機器對機器 (M2M) 通信模塊市場掄元 (根據 ABI Research 研究資料)、在物聯網市場表現亮眼的司亞樂 (Sierra Wireless),該公司 M2M 營銷及市場策略副總裁 Olivier Pauzet 表示,新一代通信技術通常須花費數十年時間才能漸臻成熟,將前一代技術取而代之。現階段而言,4G LTE 將與 5G 共存好一段時間;至于對短距傳輸的看法,Pauzet 直指:LoRa / SigFox 等規格皆非國際標準規范、亦非專利技術,僅因特定區域的特定需求或私有網絡而生,但 3GPP 技術是全球移動網絡運營商 (Mobile Network Operator, MNOs) 的共識。
         

        照片人物:司亞樂 (Sierra Wireless) M2M 營銷及市場策略副總裁 Olivier Pauzet
         
        Pauzet 實地觀察到,所有電信業者正將 4G 網絡進化成可支持 LTE- M 和 NB- IoT 的架構;"尤其 LTE- M 可涵蓋大部分物聯網應用,極可能成為主流技術;NB- IoT 則將局限于極低量傳輸"。他信心十足地認為,即使 3GPP 標準與業界通用規格將呈共存之勢,但 3GPP 標準終究是電信業者心之所系、傾向采用的技術,且這股牽引力量正逐漸加大,即將大規模展開部署。具體應用包括:足以收集數據及升級空中接口 (over-the-air) 的帶寬、低延遲、邊緣運算 (Edge Computing) 的 IP、端到端保全,以及語音支持。
         
        為此,Sierra Wireless 開發多樣化的通信模塊和網關 (gateway),使其與邊緣運算的功耗取得最佳平衡。Sierra Wireless 于 2015 年推出基于 Linux 的開源嵌入式平臺"Legato",就是為簡化"設備到云"的嵌入式 M2M 應用程序而開發,已與 Wind River Linux 整合,采用 Yocto Project 開源架構,具備 M2M 應用程序框架并內建連接、安全性和管理功能。Legato 可無縫與 AirVantage M2M 云平臺接軌,獲取穩定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API),并經由有線/無線硬件接口連接至接口設備、網絡和第三方云服務。
         

        圖1:NB- IoT 與 LTE- M 為低功耗局域網的兩大主流技術
        資料來源:Sierra Wireless 提供
         
        NB- IoT 可謂全新投資,考驗傳統電信商的投資意愿
        全球移動供貨商協會 (GSA) 日前所發布的報告,卻似乎另有解讀。該報告顯示,已有 59 家公司加入 NB- IoT 論壇,全球有包括 Verizon、AT & T、Vodafone、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在內的 21 家運營商,已承諾部署 NB- IoT,預計至今年年底,將有 25 個 NB- IoT 商用網絡問世。GSA 報告指出,美國運營商已在 2016 年底推行符合增強型機器類通信 (eMTC) 定義的 LTE- M (Cat. M1) 之商用部署,將在 2017 年底覆蓋全美;隨后,將繼續布建 NB- IoT (Cat. M2)。有趣的是,歐洲和亞洲或因考慮頻譜可用性之故,有些運營商選擇直接以 NB- IoT 為切入點。
         
        整體而言,基于"分頻"(FDD) 的 NB- IoT 擁有獨立載波,在覆蓋率、容量和延遲性表現皆優于基于"分時"(TDD) 的 LTE- M;但 LTE- M 擁有以下好處:首先,傳輸率上限約 1 Mbps,約是 NB- IoT 的五倍,不僅可支持車載、移動 POS 機等移動性場景;其次,可通過既有 LTE 網絡軟件升級、不必額外增加新的頻段和硬件投資,即可支持海量物聯網的無線設備接入。更重要的是,能與普通 LTE 用戶"共載波"、更平順地實現網絡演進,對電信業者似乎較 NB- IoT 更具誘因;系統可靈活分配 LTE / LTE- M,最大化利用現有 LTE 網絡資源,節省建網成本。
         
        在 5G 先期研究進度居前的中興通訊,就提出"融合組網、優勢互補"概念,主張 LTE TDD / FDD 的融合組網是緩解 FDD 頻譜資源稀缺且昂貴、網絡再投資成本過高的折衷手段。在局域網方面,IEEE 也不落人后;自從將WiGig 聯盟的未授權 60 GHz 頻段納入成為新一代 802.11 ad 標準后,目前高通 (Qualcomm)、英特爾 (Intel) 和 Peraso 是其三大芯片供貨商。數據傳輸率理論值達 7Gbps 的 802.11 ad 因高頻信號易衰減的"軟肋",有效傳輸距離與覆蓋率都將受限,于是,與固網、電信蜂巢網絡或個人短距網絡 (PAN) 互補是較可行的方式。
         

        圖2:高通描述 802.11ad 的諸多應用場景
        資料來源:Qualcomm 官網
        https://www.qualcomm.com/products/features/80211ad
         
        IEEE 力拱 WLAN 802.11 ad / ax
        意欲取代有線傳輸、瞄準室內高畫質娛樂應用的 802.11 ad,在 4K、8K 影音內容未普及前,實際應用又另有一番景象。有組件代理商私下透露,802.11ad 雖已導入 HP、Dell 等高階 NB 機種,但銷售狀況并不熱絡,當下反而較常用作戶外連網的輔助設備,在 1 公里內實現 1 Gbps 傳輸率。據其所述,主要是因為 802.11 ad 模塊比 11 ac 4X4 MIMO 價格略低,且非授權頻段不須強制經 NCC 等主管機關送樣檢測,具有一定誘因;話雖如此,他也提到若目標市場是歐美地區,基于服務質量 (QoS) 的品保考慮,供貨商還是會主動或應區域要求送測。
         
        至于在消費市場,由于內建 802.11 ad 模塊的筆記本電腦,每臺成本會多 500~600 美元,若是購買成對收發模塊則上看 800 美元,對市場接受度仍具挑戰。與此同時,鎖定擴增網絡容量并提高 Wi-Fi 頻譜利用率、數據傳輸率是現有 801.11ac 四倍之多的 802.11 ax,日前也傳出實作佳音——高通宣布推出首款端對端 802.11 ax Wi-Fi 產品組合,包括針對網絡基礎設施的 IPQ8074 系統單芯片 (SoC) 以及面向用戶終端裝置的 QCA6290 解決方案,成為首家推出支持 802.11ax 端到端商用解決方案的供貨商,預計將于今年上半年送樣。
         
        隨著連網裝置不斷增加、數據流量的多樣化以及重迭網絡的密集,導致 Wi-Fi 頻譜超載,嚴重影響連接體驗。為解決此問題,高通技術公司的 802.11ax 解決方案支持 12 個數據串流 (8 個 5GHz 和 4 個 2.4GHz) 8x8 MU-MIMO、80 MHz 通道,以及多項增加網絡容量與覆蓋范圍的特性。該解決方案善用"正交分頻多任務存取"(OFDMA) 與流量調度等蜂巢式技術,以提供更高效率、更大的用戶吞吐量與更加一致的性能表現。這種資源分配的管理方式與喚醒時間的優化功能,能降低 2/3 的 Wi-Fi 功耗,并在無負面影響下延長終端裝置的電池續航時間。
         

        圖3:高通以交通流量意象比喻 OFDM vs. OFDMA 的差異
        資料來源:Qualcomm 官網
        https://www.qualcomm.com/products/features/80211ax
         
        量測儀器商群雄并起
        正如高通技術公司資深副總裁暨連接技術業務總經理 Rahul Patel 所說,"網絡容量與可擴展性,遠比峰值速率更具意義,已成為衡量網絡能力最重要的指標";MU- MIMO、Wi-Fi SON 和 802.11 ad / 802.11 ax 皆是著眼于充分利用容量的商用解決方案。此外,低延遲、大吞吐量和低網絡封包遺失率,將關系到游戲、影音串流和下載的用戶體驗。在芯片、模塊與設備大廠相繼投入下世代通信研發之際,量測儀器廠商在其間也擔綱關鍵角色;特別是在先期研發階段,可為應用情境的實作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邁入下世代通信,帶寬、頻率的應用區間甚廣,而組件微型化加上指向性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等調制要件,皆讓實作難度與量測復雜性大增。想當然爾,一線量測大廠無不卯足全力、在最短時間搶推新品,爭取與上述供貨商合作。可別小看這區區幾個月的技術領先,一旦正式宣布合作有成,期間所研發的測試規范將具有示范領頭作用,會對后進者及下游供應鏈形成仿效標竿,影響力極為深遠,類似 IC 業者口中的"Design Win"效果。在此背景下,模塊化或軟件套件就成最佳的產品型態,既兼顧時效、又能分攤測試設備的整體擁有成本 (TCO)。
         
        順帶一提的是,對于終端市場胃納量大的組件/設備商來說,就算并非品牌廠,亦不吝于砸錢投資在量測設備上;但若是規模較小的品項,"專業測試實驗室"或許正可填補其需求缺口。也難怪不少量測儀器廠的官方信息,都要強調自己的產品是屬于實驗室等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亚毛片免费乱码不卡一区|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素人|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搜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图片|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一级毛片**不卡免费播| 黄在线观看www免费看|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韩国二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自拍偷区亚洲国内自拍| 老司机午夜在线视频免费观| 最近更新免费中文字幕大全| 99ee6热久久免费精品6|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怕怕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九九99热免费最新版| 国产人成免费视频网站|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